公告版位

目前分類:楊寒談讀書 (6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39.閱讀就像在記憶倉庫裡收藏工具

 

 

iphone4 743  

   宋真宗說:「書中自有黃金屋。」而我們現代人也經常說「知識就是財富」,當然在宋真宗時代,努力讀書可以考科舉,自然能獲得功名財富了。但現在想要把「閱讀而獲得的知識」轉化為「財富」,其中還有一大段需要人為努力的空間。暫且別談如何用閱讀來的知識創造出財富或黃金屋。

   但是,知識應該是我們腦袋的工具。

 

   閱讀就像是在我們記憶倉庫裡不但存放各種以後可能會用得到的工具。

 

   我想起了村上春樹在《海邊的卡夫卡》裡有一段話,書裡這麼說的:

 

中學課堂裡所教的知識和技術,我不太認為在現實生活中有什麼用處,真的。老師們也幾乎都是不怎麼樣的傢伙。這點我知道。不過你聽清楚噢,你是要離家出走的。這樣一來,以後你可能就沒有機會再去學校了所以教室裡所教的東西不管你喜歡不喜歡都不要遺漏,不妨牢牢地記入腦袋裡好好地吸收起來。你只要變成一張吸墨紙,什麼要留什麼要丟,等以後再決定就行了。

 

上引文告訴少年主角,盡可能地把學校裡教的知識和技術記起來,雖然覺得那些東西可能沒什麼用處,但往後什麼時候派上用場可不知道,腦袋這種東西像吸墨紙,可以盡量地記住知識,到往後確定是沒有用的知識再「丟掉」也沒有關係。

   這段話也可以讓我們延伸思考,盡可能地在空閒的時間多閱讀,因為往後我們會需要什麼知識或什麼技術,我們並不知道呀!

   幸好我們的腦袋就像個無限收納的倉庫一樣,即使閱讀再多的書籍都不會變重(也不會變笨),那麼就盡可能地多讀一些書,不管哪一類的書,讓我們像「吸墨紙」那樣地閱讀。

   所謂:「書到用時方恨少。」嘛!

   「閱讀」這件事,永遠都是不夠的,當然我們不可能把自己時時刻刻都當成考生那樣努力而嚴肅--彷彿苦行、修練般的閱讀。

 

   只要每天五分鐘或五分鐘以上的「輕鬆閱讀」,持續這樣的習慣,長久下來就會在我們腦袋倉庫裡堆滿往後說不定可以派上用場的「知識工具」了。

   嗯,閱讀,尤其是持續輕輕鬆鬆地閱讀,是一件很棒的事。

 

1520821_10152475704225744_1154273129_n    

 

 

 

yangh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38恢復閱讀記憶的線索

 

   我們閱讀書籍可不像什麼大甲溪、花蓮溪、立霧溪的溪水,從這頭留到另一頭然後什麼都沒有了。

   我們總希望閱讀的印象能夠保存在腦袋裡,不論如何希望有一天需要用到的時候就能「釋放過去閱讀的記憶」,好好派上用場。

   雖然「輕鬆閱讀」的目的不太像是為了準備考大學、高普考或證照考試,但無論如何多少得記得一些東西。那麼即使真的要以「輕鬆閱讀」過的閱讀印象去考試,或許也能夠考到還不錯的成績。

   總之,閱讀一本書以後應該多少有些東西記憶下來。

 

   有時候我們讀一本書,可能久久都還記得其中的內容,有時候可能讀過的隔天就忘記了,就像被丟在資源回收場裡用信封袋裝的私房錢那樣,怎麼也找不回來。讀過一本書會忘光光大概有幾種可能:

 

一、               完全無法理解書本的內容。

二、               這本書無法引起自己的興趣。

三、               閱讀的當下,覺得這本書對自己沒有意義。

 iphone4 743  

 

就第一點而言,可能自己的閱讀能力還不足夠,例如要小學生去閱讀大學的教科書,大概怎麼努力都無法理解和記憶下來。那麼得從更簡單的入門重新閱讀起。

第二點呢?如果有閱讀的急迫性,例如為了某種目的而讀書,那麼做筆記或者用筆塗鴉書本相關內容,可能會稍微引起自己的閱讀興趣,即使真的沒有興趣,筆記也能夠加深閱讀的印象啊!

至於覺得這本書沒有意義的人,當然也得自己去尋找出這本書對自己的意義出來。一本書像一個人一樣,多少都會有優點的嘛!

 

然而讓我們記得一本書而且能勾勒出一本書大約的內容,書本所構成的「畫面感」非常重要,因為人最重要且最依賴的感官是「掌管視覺的眼睛」,因此我們對「畫面」的記憶永遠比記得「聲音」、「氣味」、「觸感」或「抽象意義」更鮮明。

 

在村上春樹小說《挪威的森林》一開始,主角渡邊君回想起十八年前與直子戀愛的經驗時,有這段文字:

 

記憶這東西真是不可思議。當時記置身其中時,我幾乎沒去注意過那些風景。既不覺得印象特別深刻,也沒想到在十八年後竟然還記得那風景的細部……可是如今首先在我腦海裡浮現的卻是那片草原的風景……當然只要花一些時間我還是可以想起她的臉。小而冷的手,光滑柔順的美麗直髮……她那時候說了些什麼呢?對了,她跟我說到草原上井的事。

 

小說家細微而真實地書寫了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想要記起過去發生事情的過程。我們是可以鮮明記得十八年前或更久以前的記憶哦!

那麼,為什麼書本不行?

因為我們並沒有在每次的「閱讀經驗」當中把閱讀當成生活或風景的一部份,只是在瀏覽或刻意背誦文字啊!

如果是我們生活的記憶,不論時間過得再久,我們都應該有隱約模糊的印象。

在村上春樹這段文字裡,我們也可以注意到,主角先回想起「畫面」,是他和直子散步的「草原」。

他先記起了大範圍的「畫面」,接著回想起更細微的--「直子的臉」。

最後才回想到「聲音」,記憶起直子曾經說過的話和話語的內容。

 

我們對於「閱讀」的記憶也可以如此保存,記得這本書的「畫面」,或將這本書的內容經由情境式想像轉化成「畫面」記憶下來。

記得大範圍的「畫面」,也就是這本書的主旨、章節結構,然後是小範圍的「畫面」--我們覺得是重點的關鍵字。

如此一來就能夠勾勒出整本書的大致面貌出來。

 

所以,想要「輕鬆閱讀」又想要記得書本內容並非不可能的事,只要能發現閱讀此書的興趣和意義,加上掌握閱讀的「畫面感」和「關鍵(字)」,不必刻意背誦和記憶,也能在很多年以後知道我們曾經讀過的某本書寫了些什麼。

而這樣的閱讀記憶,說不定在很多年以後仍能派上用場呢!

 

 

yangh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7.做筆記的讀書方式

 

   一般而言,我希望讀書是輕鬆、愉快的。

1520821_10152475704225744_1154273129_n  

   如果得一邊讀書、一邊做筆記,那會稍微辛苦一點,而且也會讓讀書速度變得更慢。

   不過我得承認,做讀書筆記還是精讀一本書的最佳方法,尤其對考生而言,做讀書筆記非常重要。

   而做筆記的方式有很多,也不少「考試高手」出版了各種讀書和筆記方式的書籍。

   從前我在教育大學教書的時候,校方也規定得教學生用「心智繪圖」的方式來做筆記,並規定要繳交「心智繪圖」筆記的作業。

   「心智繪圖」是非常有用的筆記方式,透過繪畫、顏色和文字筆記的位置讓製作筆記的人能夠直覺式地記下筆記的內容。

 

   不過我通常不會去做「心智繪圖」的筆記就是了,因為我並沒有想要準備什麼考試,一般非考生的人,讀書只要記得書本大概內容,如果真的想知道詳細內容再去翻書或google就好啦!

   隨便用「心智繪圖」這個有點麻煩的筆記方式來做讀書筆記,好像拿手榴彈去炸一隻蟑螂似的--就古人的講法就是「殺雞用牛刀」。

  

然而偶爾為了「特定目的」讀書或這本書真的很棒的時候,我也會用比較輕鬆的方式來做筆記。

我是用關鍵字和情境想像兩種方式來讀書的,我也說過我上課的時候會讓學生在筆記本上去想像文字內容,然後畫出文章所描述的情景。

就是隨手塗鴉啦,隨手畫畫書本的內容,因為腦袋思考了、手動了、眼睛又看到了圖畫一次,可以加深閱讀印象。

另一種方式就是「關鍵字筆記」,我會用電腦來製作筆記,因為可以利用電腦的「搜尋」功能,這樣往後需要時能夠迅速檢索內容會比較方便。

我製作筆記的方式大概是這個樣子:

 

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台北:志文,2001年):

 

關鍵字

句子

頁數

勇者(智慧,勇氣)

我愛勇者,然而僅是做一個劍客是不夠的--他還得知道該將件劍術在何處。

P237

 

iphone4 743  

我預計往後說不定想要知道尼采說過什麼跟智慧或勇氣有關的話,因此我就把這句話抄錄下來,至於要不要歸納?或有系統地條列式整理?  

呃,又不是在準備考試。

   電腦有「搜尋」關鍵字的功能啊,需要的時候搜尋一下就知道了。

   所以用電腦做筆記會很輕鬆。

 

   讀書、做筆記能夠輕鬆愉快的話,那當然會一直持續下去了啊!所以不必為了堅持有系統地讀書、嚴謹地做讀書筆記而壞了自己讀書的興致。

   能夠持續地閱讀就很棒了,做不做筆記倒不必強求了。(笑)

 

 

yangh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6.讀點「沒有用」的人文書籍

 

   我大一的時候想創辦詩社,那時候讀企管系的樓友好心拉著我到處去拜訪同學蒐集創立社團的連署書。

   他帶我走到一個企管系女同學的住處,敲門,是一個很可愛的長髮女孩,這麼多年了我還記得,她先歪頭疑惑地聽完我們的來意,然後一邊簽名一邊說,你們創詩社做什麼?寫詩、讀詩一點用處都沒有啊!

  

那時候我好生氣,但因為我太年輕而不知道怎麼辯解。

 

讀「人文」的書到底要做什麼呢?

我們已經討論過了,讀小說可以讓我們藉由文字經歷主角的生活,從主角應對問題或挫折的情節當中汲取我們生活的養分。所以我說了,讀小說比讀勵志書有意義,即使海明威死掉了幾十年,他的小說《老人與海》仍形象、意義鮮明地鼓舞著繼續活在地球上的人類。

那讀詩呢?

詩,是一種充滿隱喻和想像的語言,它精簡而巧妙,是寫作者凝練了情感、思想和想像在極短的文字篇幅裡呈現給讀者。

所以讀詩,至少可以訓練我們想像力,例如李商隱〈無題〉: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臘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萊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這是首敘述無法相見但生死不渝的情詩(歷來詩家認為可能有隱喻、假託),李商隱怎麼比喻愛情呢?用春天快過去了,春風轉弱的時候,百花凋零來比喻自己的心境,用春蠶吐絲、蠟燭燒盡來比喻自己至死無悔的愛情……,很棒而且很動人的想像,不是嗎?

   這有什麼用處?這樣的想像和比喻將愛情的精微處敘述得非常透徹,這是詩的功用。我們多讀詩也能鍛鍊自己的想像力和描述抽象事物的能力,在對他人表達時說出準確而有力的句子。

 

   詩集,是鍛鍊我們文字想像力很好的讀本。

   而散文是作家觀察並敘述這個世界的文字,我們也能從中學習到作家如何觀察這世界,跟我們有什麼不一樣。

 

   除了文學之外,歷史書籍可以讓我們理解到為什麼我們的世界現在是這個樣子,知道這個時代、這個世界形成的原因。

   而且即使時代改變,人的情感、慾望和崇高的信念是不會有太大變化。讀歷史可以做為我們生活的藉鑑。

哲學家們則透過哲學書的書寫,呈現他們對於世界、生命思索的答案。他們的著作可以說是我們市面上「勵志書」的進階版。閱讀哲學可以瞭解這個世界的「真實」,以及這個世界賴以運作維持的根本。

 

人文書籍是觀察、思考並表述這世界的書籍,是提高我們思維理路和生命厚度、廣度的書籍。

就這樣,有時候也花點時間讀一讀我們原先可能覺得「沒用」的人文書籍吧!(笑)

 

 

1520821_10152475704225744_1154273129_n  

 

 

yangh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5.別太愛惜書本

 

   在我讀大一時,我有個交情不錯的同學交了女朋友,所以他經常賴在那女孩子的宿舍房間,有時候我會去打擾,那同學的女朋友是個愛讀書的人。

   她房間的書架上好多文藝的書籍呀!

而且每一本都用透明塑膠書套好好包起來,書架擦得乾乾淨淨。

我同學倒是一個熱愛運動、比較不愛讀書的人,書架上有籃球、打氣筒、乾淨的或穿過沒洗的球衣、放高中時代相片的相框、奇怪的金屬擺飾、海邊撿來的鵝卵石。我同學的書架上當然多少也有些書,但只是大學一年級時老師交代要買的書。

他書架上從花蓮七星潭海邊撿來的石頭比書還多。而且木質書架上的灰塵厚得看不出木頭的顏色,哎,不知道他們怎麼會談戀愛的。

 

呃,重點是他女朋友的書。對於才剛升大一沒有多少閒錢買書的我,很羨慕那女孩子擁有許多現代小說、散文和各國翻譯文學的書籍。我同學看我對於那些書一臉垂涎的樣子,他說,嘿,想借嗎?不過我女朋友很愛惜書本,書本都用書套包起來,沒有畫線過,而且她看書前都會先洗手、擦乾,你如果把書借回去,得小心閱讀才行。

算了,我沒有跟那女孩借過一本書。

 

因為如果太過愛惜書本、怕把書本弄髒,就不能開心的閱讀了啊!

我記得作家九把刀在他的網誌上寫過,他會一邊上廁所一邊看漫畫,把漫畫弄得有點髒。

書,這種東西本來就是隨時隨地可以拿出來閱讀。

 自訂樣式素材  

 

如果擔心把書弄髒,就沒辦法一面上廁所一面看書,一面吃飯一面看書,一面搭公車……像那個女孩這麼愛惜書本,大概我只有戴白手套坐在無塵室裡面的時候才能好好閱讀了(當然向別人借書,把書本保持乾淨是理所當然的,所以還是盡量自己買書吧?笑)。

 

書,這種東西。

當然需要尊重,因為它是記載知識、傳遞知識的東西。

不過它也只不過是物品而已,重點是「我們閱讀的時候能獲得多少智慧」,不是把書當成博物館的陳列品那樣愛惜。那樣愛惜書本並不會特別讓自己長智慧。

舉例來說,孔子讀書讀到什麼程度呢?

有個成語叫做「韋編三絕」,就是形容孔子非常認真讀書,反覆翻閱竹簡,把用皮繩串起來的竹簡讀斷了三次。

所以啦,想用功讀書,就別把書本當成博物館的擺設,是可以隨時翻閱,雖然可能不小心在什麼地方把書弄髒了,不過能夠閱讀是比什麼更重要的。

 

我們甚至可以把「書」當成消耗品,消耗了這本書,成就了我們的智慧啊!

 

iphone4 743  

 

呃,不過說起來,愛惜書本,可以讓一本書能夠被閱讀的次數和時間更久一點,因此現在若我願意反覆一讀再讀的書,我也會買塑膠書套把它套起來就是了。(笑)

 

 

yangh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4.別計較讀書的數量

 

 

1520821_10152475704225744_1154273129_n  

   我剛升大二那時候,我是系學會會長,有正準備入學的學妹打電話給我,詢問我關於校園生活的事。她告訴我她要帶一百本書來學校宿舍,不知道宿舍放得下嗎?

   那時我覺得有點訝異,還真的有人會仔細去計算書本的數目。當然應該有這種人,例如村上春樹《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裡的主角在一般正常狀態,不管長褲裡的哪個口袋有多少零錢都記得住呢!

   不過我還是覺得讀書並不需要特別去在意身邊有一百本書、兩百本書,一年看了五百本或一千本書……

   孔子這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在他當年那時候,整個周王朝大概也沒有幾本書,可是孔子成就了他無以倫比的智慧。漢代設「五經博士」,只要能夠讀通一經,就能夠當「博士」這樣的學官。

 

   宋人趙普也曾對宋太宗表示他只讀《論語》這本書。

趙普他說:「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

   換言之,趙普這個人自謙生平所知道的知識都出自於《論語》,用半部論語幫助唐太祖打天下,用半部論語幫助宋太宗治理天下。

而僅僅一本《論語》怎麼能夠打天下、治理天下呢?因為趙普先生讀很熟,而且把《論語》融會貫通,圓融地運用在人生智慧、政治謀略上。

 

所以讀書不應該去計較數量的,當然,倘若據此就只讀一本書、只讀一個作家的書,那是不夠的。

因為我們跟上古的前人不一樣,他們能夠擁有並閱讀的書籍不多,因此他們鑽精地研究一本好書(例如《論語》或其他公認的經典),而能夠闡發其中的微言大義、能夠讓自己增長智慧。

不過我們現在所讀的書大概都沒有《論語》或其他四書、五經被整個社會公認為經典的書籍。

我們現在的社會也不像中國歷朝尊崇儒術那樣,只要讀儒學思想就夠了。

 iphone4 743  

所以我們不但不能僅讀一本書,也不能僅讀一個作家或一個思想流派的書。

例如想要研究經濟學,不能夠只讀亞當.史密斯的《國富論》,想研究西方哲學不能只讀柏拉圖的《理想國》,覺得推理小說很有趣,只讀東野圭吾《嫌疑犯X的獻身》或克莉絲蒂的《史岱爾莊謀殺案》……

雖然這些書都是好書,但僅讀一本書或一家之言,多少會讓我們思想受到侷限。

   我們的讀書計畫可以設定一個主題,例如喜歡東野圭吾,先讀東野圭吾的成名作、代表作,然後擴及東野圭吾所有的作品,並且延伸閱讀其他相關的書籍,例如日本作家的小說、其他國家的推理小說等……

   想要研究股市投資,可以先讀《商業週刊》,然後讀《金融怪傑》、《亞當理論》、《李佛摩操盤術》或有關巴菲特投資的相關書籍。

   這樣的主題式閱讀能夠讓自己在有興趣的閱讀範圍內,吸收更多、更廣的書本內容。

 

   讀書不應該特別去計算數量,但可以替自己擬定書單增加閱讀的數量。而且書單這種東西,還是自己擬定比較好,因為只有自己知道自己喜歡閱讀什麼、能夠閱讀什麼和有多少時間來閱讀。

 

 

 

yangh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33.先「略讀」再「精讀」

 

 

自訂樣式素材  

   向別人借一本書,以早些年我讀書速度非常慢的情況,大概讀完一遍需要一個禮拜,那麼大概就只能讀一遍就恭恭敬敬地雙手將書捧還給書的主人了。

   至於從圖書館借來的書,因為一次能夠借很多本,或者是借來寫學術論文的用書,通常也不會看到兩遍以上就到了該還書的日期。

 

 不過具有學問的人說--書讀一遍就夠了,誰聽過有人小學讀兩遍的呢?

   呃,上一句是我胡扯的,一個有學問的人不可能說「書讀一遍就夠」這種話。即使我們讀尾田榮一郎的漫畫《海賊王》或諫山創的漫畫《進擊的巨人》,讀第二遍、第三遍一定有新的收穫吧?

   清代張潮在他的著作《幽夢影》裡講過:

 

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深淺,為所得之淺深耳。

  iphone4 743  

不同時期讀書會有不同的心得。當我們見識越廣(例如老年人),所得的收穫就會越多。然而,其實我們讀書每讀一遍都會有新的收穫,有時是第二次閱讀時才注意到的細節,有時是因為之前的閱讀印象和已經掌握了整本書的結構,讓我們更能全面性地發現這本書的奧妙處。

總之,我覺得一本值得讀的書,至少可以讀兩遍。

當然如果不值得讀的書,那麼,可能讀一遍就好了。

 

即使我們再小心翼翼地買書,多少會在書店裡買到自己根本不想讀的書、沒什麼內容的書。所以我買書回來讀的時候大致上有三種情況:

 

一、          讀到一半實在受不了了,只好放棄。(這種情況其實不太多。)

二、          這本書真的沒有什麼好讀的,但由於自己花錢買了,往後也不可能再讀一遍,所以很快地把書從頭到尾讀一遍。

三、          覺得這本書還不錯,可以再讀第二遍、第三遍。

 

   我們拿到一本書的時候,最好先用快速略讀的方式將整本書從頭到尾讀完一遍(假設我們從書店裡買了新書,最好盡快先略讀一遍,因為過了一陣子以後,可能就忘記有這本書了),能稍微掌握這本書的內容。

   這時候盡量以稍微寬容的態度來評價這本書。因為只是「略讀」,是初步理解了此書,還沒有完全掌握書本內容啊!

這時候我們能記得的大概是這樣的印象:

大仲馬寫的《三劍客》是描述主角和三個火槍手朋友的故事。

吉本芭娜娜的《廚房》是三篇短篇小說構成,具有療癒人心的溫馨故事。

胡賽尼的《燦爛千陽》是描述阿富汗婦女生命中種種艱辛的故事。

 

但這樣的印象恐怕沒有辦法讓我們覺得「閱讀是有用的」,只不過是讀了書、知道這本書在寫什麼,可以對書本說:「啊,書本先生,我認識你了,謝謝你告訴我不錯的東西……」,但說到能有什麼啟示,只是相當模糊。

不過這樣略讀的好處,是我們已經瞭解這本書而且有最根本的記憶了。在往後如果我們想要需要什麼書本裡的知識時(我們不一定只是略讀小說),我們可以憑藉著「略讀」的記憶找到這本書重新閱讀。

但是若我們「略讀」覺得這本書還不錯時,最好趁著記憶猶新的時候進行第二次的「精讀」。

有些書我真的是在第二遍的「精讀」之後,才發現這本書並沒有我想像得那麼無趣,甚至在第三遍的閱讀以後又發現前幾次讀書的時候沒注意到的細微情節。

所以,先「略讀」再「精讀」,一本書至少讀兩遍能夠讓我們有更大的收穫哦!不過或許有人會問,那為什麼不第一次就「精讀」,就好好地慢慢閱讀啊?

這道裡很簡單,假如第一次就放慢速度「精讀」,慢慢地讀完一本書以後才發現,啊,這是一本不值得讀的爛書。

不是很浪費時間嗎?

  

   所以,先「略讀」再「精讀」

 

 

yangh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2.良好的借書策略

 

   我不喜歡借書給別人,借書給別人比借錢給別人更討厭。(因為有些書是絕版書啊!有些書上面有我的筆記,一借不還的人真是可惡……)

   談到「借書」策略,可以分為「跟別人借書」、「借書給別人」兩種情況來討論。

 

自訂樣式素材  

 

一、               跟別人借書

 

   談到「借書」當然會想到圖書館囉!

   「圖書館先生」是歡迎大家去跟他借書的,免費、檢索方便而且書又多,是非常好的地方。

   然而在我學生時代也有幾種向別人借書的情形,第一種情形是「向同學借漫畫書和武俠小說」,因為漫畫書和武俠小說都是整套的,不管要買或者去漫畫出租店租都很貴哩!

   而且除非對這個作者或這套書的故事有強烈的興趣,不然不太可能買下整套漫畫。我就曾經斷斷續續地跟同學借日本漫畫家「島耕作系列」的漫畫和黃易的小說。

   這種成套的書,如果有朋友收藏就再好也不過。只是缺點是翻閱時要小心,可別弄髒別人的書,而且真的「有借有還」是最重要的。

   另外我也想起在我讀碩士時,我的碩論指導教授除了指引我讀書方向外還大方借了我不少書。

   向學識廣博的師長借書有幾個好處,他的閱讀品味和見識一定比自己高,所以願意借給自己的書一定是不錯的書。

另外跟師長借書也有點壓力,得好好在某個時限內把這本書讀完,說不定還得對書本的主人心得報告呢!

如此一來就會更認真地閱讀書本的內容,好好把書本內容吸收進去。

 

當然學識廣博的對象不只是師長啦!

孔子說交朋友的三個條件,其中之一「友多聞」,多去結交見識深廣的朋友,然後跟他借書……呃,是說如果有這樣的朋友願意借書給我們,我們讀過同一本書,不但能交流心得也能夠增加彼此情誼。

所以,跟別人借書其實是一件好事,但前提是「有借有還」。

 

1520821_10152475704225744_1154273129_n  

 

、借書給別人

 

   呃,提到「借書給別人」,就非常痛苦。

   孔子說:「不患人不知己,患不知人也。」交朋友也是這樣,不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而擔心這個朋友到底是不是值得自己信任而把寶貴的書籍借給對方。

   所以不太熟的朋友,就別借書給他了!

   請對他微笑,嘿,你自己去買,這樣我們兩個都有書就可以一起討論了啊!

 

   如果是很棒的朋友,我會非常樂意借書給對方,因為我們的思想、情感或生活方式多少會受到書籍的影響,倘若朋友閱讀了我們曾經讀過的書籍,那麼不但有了共同的語言,而且在思想上也會受到同樣一本好書的影響而更加契合。

因此說不定借書給「自己喜歡的對象」或情人是很棒的交往方式。

 

   所以根據以上我們的研究,借書或跟別人借書並沒有什麼不好,反而是增加情誼和製造可以共同討論的話題。只不過借書給別人會擔心對方不還書、跟別人借書會擔心弄髒書本。因此「良好的借書策略」可以歸納為四項:

 

一、               借書給值得信賴或願意信賴的人。

二、               愛惜書本。

三、               只交流好書。

四、               有借有還。

 

 

yangh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0.不斷選擇更好的書來讀

 

   我和網路暢銷小說家穹風(現在改名東燁)是朋友,呃,希望他不會認為我高攀了……(笑),我們聊天的時候,他說:「我希望我的讀者讀了我的作品以後,如果能夠去讀更好的作品……像我們讀了村上春樹,會再去讀費茲傑羅……如果是這樣,那麼即使我的讀者們不再讀我的作品也沒關係。」

 

部落格圖  

(既然寫到他了,只好幫比我暢銷不知道多少倍的人稍微打書一下,笑)

   我非常佩服東燁先生的這種胸懷氣度,他鼓勵他的讀者們不斷去選擇更好的作品來讀,期許讀者不斷進步。(呃,不過我想東燁自己的作品也是不斷進步的。)

 

我想一個期許自己藉由「閱讀」變得更好的人,不但得持續閱讀,而且得閱讀更好的書。

很簡單的例子,像我很久以前就拿到小學畢業證書了,要我不斷拿小學課本、小學參考書來讀,不管哪個版本,有沒有看過的課本,我讀起來一定非常輕鬆。可是這種閱讀對我一點幫助都沒有嘛!

所以,我們讀書得閱讀越精深。說起來,閱讀應該是從廣博到精深地閱讀。

 

舉例來說,我現在想培養讀小說的興趣,但實在不知道讀什麼小說比較好,就先在圖書館裡拿了小說選之類的書,各類型的小說都拿幾本,偵探小說、愛情小說、奇幻小說、日本小說、法國小說、俄國小說、美國小說……通通拿幾本來翻。讀了那麼多書以後,我發現我非常喜歡村上春樹的小說。接著我發現村上春樹受到費茲傑羅、杜斯妥也夫斯基、契訶夫、卡夫卡影響很深,所以我又去找了那些作家的作品來看。

 

小說以外的領域呢?也是一樣的哩!

 

假設我對經濟學有興趣,可是我又不是經濟系畢業的專家,那我可以先去讀「生活經濟學」、「三十歲前得懂得經濟學」、「日常生活中的經濟現象」之類的書,之後或許可以讀《經濟學史》,嘿,不是說真的當一個研究「經濟學史」的學者,而是我們可以從經濟學史得知經濟的發展從「古典經濟學派」、「馬克斯主義」、「凱恩斯思想」、「新古典主義」等等,知道一些著名的經濟學家,可以藉著這些知識去找更專業的「經濟學」書籍來讀。

這樣的閱讀方向和進路,會讓我們瞭解更多我們願意懂的知識。

 

這個世界上好書很多,而且一本好書真值得一讀再讀不斷選擇更好的書來讀,才能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所以讀書是一輩子的事啊!

 

994573_10152320116815744_554335238_n  

 

 

 

yangh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9.進階的閱讀者--去批判和質疑書本內容

 

   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讀書不能對書本內容完全相信哩!

寫書的作者受到自己立場的侷限,思考和表達方式也不一定能盡善盡美,因此完全相信書本內容的話,就是「書呆子」啦!

 

不過這句話很容易變成了人拿來作為不讀書的理由,說--孟子也認為「無書」比較好呢!

事實上,大家當然知道孟子不是這個意思,孟子這位老先生希望我們讀書能夠不拘泥於書本,能審慎時勢、靈活運用。

說起孟子「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句話,我就想起我讀博士班時候的事情。

那時候我每次上論文指導教授的課時就非常緊張,她在課堂上總會質問我們對於上課講義或書籍的某段內容。她的問法並不是:「你覺得這段論文的意旨是什麼?」

 

而是這篇論文的這一段、這一行,你覺得哪裡寫不好?為什麼寫不好?

 

通常我們研究所的課堂上所讀的論文或書籍都是國內傑出學者的著作,想要從中找出缺點或立論不確實的地方相當困難。但為了回覆老師的要求,就得努力找出那本書或論文的缺點出來。

 

我們得先預設立場,沒有一本書是絕對完美、正確的。

因為沒有絕對正確的學問,所以人類的文明才會不斷進步啊!

 

可是想要找出一本書或書中一段文字的缺點,去質疑和批判其實並不簡單。事實上得我們先精讀這本書或這段文字才行,要去仔細閱讀、反覆思索,等到完全掌握作者筆下意旨時,才能夠做正確的批評。

 

能正確的批評書本內容時,也代表我們能夠掌握書籍的精髓;不然只是胡亂批評而已。

一個願意提出批判和質疑的進階讀者,其閱讀過程大概有三個階段:

 

一、          精讀、熟讀書本內容。

二、          提出對書本的質疑和批判。

三、          就自己的智慧和立場提出更妥善的解答。

 

1520821_10152475704225744_1154273129_n  

這樣的閱讀過程,實際上是「思考性閱讀」、「創造性閱讀」,創造出新的知識、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智慧。我想我在博士班時,那指導教授的上課方式就是為了磨練學生去思考、去創造屬於自己的知識和思維方式出來。

我們都知道書本的知識或內容不能照單全收,但到底什麼有用?什麼對自己而言可能是錯誤的,不去精讀、熟讀書本內容怎麼會知道?

不去對書本提出質疑和批判而且在最後思索出更妥善的解答,這本書可能就無法提供我們最大的用處。

因此進階的閱讀者是懂得去質疑和批判書本的內容,選擇書中正確且適合自己的知識吸收,放棄書中不適合的內容。

 

最後,我們會瞭解批判和質疑書本內容並不是為了否定書本,而是是奠基於這本書的知識而讓我們激發出更好的智慧出來。

 

 

yangh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8.情境想像式的閱讀方式

 

   我在教大學國文的時候,尤其是教古文的時候,很不喜歡當學生的翻譯機,也就是依照字詞的註釋把白話翻譯唸一遍給學生抄注在課本空白處。

   為什麼非得這樣枯燥地上文學作品呢?

   大學國文課本裡的古文,幾乎用google就能搜尋到課文各種版本的翻譯了,如果國文老師只是翻譯而已,那麼google就可以取代老師了。

   每次課文裡有具象的敘述文字時,我都會告訴學生說,嘿,請把筆記本拿出來,我們來畫圖,請大家畫一下這篇文章到底在講什麼景色?

   雖然不一定每個學生都能流利地翻譯出文言文所敘述的內容,但從看得懂的字詞也能夠猜出大至上整個段落的含意,能夠想像並且用筆畫出課文所敘述的東西出來。

   例如一篇遊記,舉例來說,是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遊記〉好了,一定是柳宗元他看到了什麼樣的景色,他把他寫下來,這創作的過程是:

 

景色→文字

 

而我們閱讀的過程剛好和柳宗元寫這篇文章是相反的過程:

 

文字→景色

 

   閱讀的趣味並不是在於翻譯和註解文章的文字,而是正確地理解作者在說什麼,有點類似作者用「筆談」的方式跟我們聊天,作者可能告訴我們,啊,昨天去逛士林夜市好好玩!

   這個作者當然不是要我們考究他說話的方式,文章的結構,而是希望我們透過文字也能感受到他去士林夜市的熱鬧氣氛和攤販的景致。

   所以啦,閱讀很重要地是把文字化為具體的情境,將文字的內容運用我們的想像力在腦袋裡轉化為具體的畫面。

   再以村上春樹《1Q84》第一冊的第一段文字為例:

 

   計程車的收音機,正播放著FM電台的古典音樂節目。曲子是楊納傑克作曲的《小交響曲》(Sinfonietta)。在被捲入塞車陣的計程車裡聽這音樂實在很難說適合。司機看來也沒有特別熱心諦聽那音樂的樣子。中年司機,簡直像站在船頭觀察不祥浪潮的老練漁夫那樣,只能閉口眺望著前方綿延不絕的車龍。青豆深深靠在後座,輕輕閉上眼睛聽著音樂。

 

讀完了這段文字,我們腦袋裡應該就立刻浮現,青豆搭計程車時的情景。我們能把情境想像得越真切,我們對於閱讀這段文字的內容就更加深刻。

   至於,敘述抽象思維的文字怎麼能想像出什麼具體的情境呢?

   其實我們有各種想像方式呢!

   例如尼采《歡愉的智慧》裡,尼采說:

 

生存--它一直不斷從我們身上排除任何會趨向死亡的東西。

 

iphone4 743 1520821_10152475704225744_1154273129_n  

 

   我們可以想像尼采的形象(假設我們不知道尼采的模樣,那就想像一個自己認為是西方哲學家模樣的人),想像他在跟我們說這一段話。

   也可以想像有個人叫「生存」,這個人不斷從我們身上把叫「趨向死亡」的東西拉走。

 

   強迫自己記憶閱讀過的文字,是非常枯燥的事。

   但如果增加了想像力來閱讀,文字所烘托架構出來的情境,能夠幫助我們更迅速理解文字而且深刻記憶。

 

   閱讀,不光只是翻譯並詮釋文字,如果多一點點想像力會更好。

 

 

 

yangh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7.邏輯思維的「關鍵字」速讀方式

 

   有時候我們非得用非常快的速度閱讀完一本書、一大疊業務報表或企畫案。

   我常讀到一本有趣的書,想先用最快速度將這本書看完,知道這本書的大致情節,然後之後有空時再細讀一次。

 

   所以雖然我不太贊成用速讀來閱讀各種文字,但有時候閱讀文章有急迫性,得用最快速度理解文章的內容。

   所以「速讀」說不定也是必要的,不過就我的經驗而言,速讀沒必要刻意練習,當然就像開快車一樣,真的要到能夠駕駛「F1」賽車的那種車速,大概得反覆不斷地練習吧?

   不過我們一般人還是保持安全車速,適宜我們記憶、掌握文意的閱讀速度就可以了。

   千萬別為了加快閱讀速度,把讀過的東西僅保留在「短期記憶區」,沒幾天就把讀過的東西忘光了,那反而欲速則不達。

 

   那麼,來談談速讀吧?

 

   之前我提到了幾種速讀方式,其中一種是傳統式的速讀方式,也就是我們閱讀者加快眼球移動的速度,這種方式對我來說來說,就只是加快眼睛瀏覽文字的速度,眼睛很酸,而且對於記憶書本內容沒多大的幫助。

 

   不過呢,我們有必要完全記得書本的內容嗎?

 

   對於非考生或者只有一般記憶能力的人來說,我們不需要太過精確地掌握書本內容,上班族閱讀業務報表或企畫案也是這樣,我們只要能夠準確掌握文件或書本的結構和意思,而且能夠在需要的時候講出大致內容或運用出來就可以了。

   所以,我們根本只需要記得書本內容的關鍵字,然後藉由關鍵字的聯想建構起整段文字或整本書的大意就行啦!

     現在舉例村上春樹《1Q84》第一冊的第一段文字:

 

   計程車的收音機,正播放著FM電台的古典音樂節目。曲子是楊納傑克作曲的《小交響曲》(Sinfonietta)。在被捲入塞車陣的計程車裡聽這音樂實在很難說適合。司機看來也沒有特別熱心諦聽那音樂的樣子。中年司機,簡直像站在船頭觀察不祥浪潮的老練漁夫那樣,只能閉口眺望著前方綿延不絕的車龍。青豆深深靠在後座,輕輕閉上眼睛聽著音樂。

 

   村上春樹的《1Q84》是文學作品,文學作品經常用大量比喻讓敘述更加精確、生動。不過當我們要進行「關鍵字速讀」時,「比喻=廢話」,所以我們看到「簡直像……」,這整句話通通可以略過不看。

   我們一眼看完這一段,我差不多只要三秒鐘看完,然後腦袋裡思考有哪些關鍵字:

   計程車

收音機

楊納傑克

《小交響曲》

塞車

   青豆

   聽著音樂

 

   也就是說,這整段文字就是在說「塞車的計程車正播放楊納傑克的《小交響曲》,塞車了,青豆在聽音樂。」

   三秒鐘立刻掌握了整段約150字的內容,很棒吧?

   至於村上在這一段文字當中花了很多文字所描述的計程車司機完全被我省略了,為什麼?因為一般常理判斷,塞在車陣當中的計程車駕駛座上,不可能沒有司機的。

   所以我們根本不必去記得計程車司機上有沒有司機這回事。

   當我們需要理解這段文字內容時,符合常識的想像會幫助我們補充我們沒有記得的內容。

   所以只要能妥善運用「邏輯思維」,在閱讀的瞬間發現關鍵字並稍微記憶一下,任誰在一瞬間也能夠成為速讀達人,而且因為在閱讀的當下就用「邏輯」整理了閱讀內容來幫助記憶,所以讀過的內容也不會輕易地忘記。

   這是非常輕鬆、簡單的速讀方式唷!

 

 

1520821_10152475704225744_1154273129_n  

 

 

 

yangh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6.沒有用處的閱讀其實也很有用

 

   莊子說:「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我們日常生活中覺得沒有用處的東西,事實上也有它能夠發揮的重大用處。

   而我們讀有些書感覺起來對生活沒什麼用處,事實上,「閱讀」本身就會帶來學習,就會給我們帶來熟練掌握文字的技巧。

 

   舉例來說,我們國中所讀的地理課本、歷史課本,我想出社會就業以後,那些知識很少能派得上用場的。

   但地理課本讓我們熟練從書本中掌握「空間」和「物產」的閱讀能力。而歷史課本則讓我們有對歷史、時間思維的掌握能力。

   當我們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判讀都市街道圖、地域市場的劃分,能熟練閱讀並解釋與空間相關的業務報表,進行時間性的邏輯思考。這都是從學校教育教導我們掌握文字、訓練我們思考和記憶的能力才使得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上能夠更順利。

   因此乍看之下,學生時代閱讀並努力研究歷史課本和地理課本,對我們生活並沒有直接產生直接的助益,但這樣的「閱讀訓練」卻培養了我們掌握相關知識和思維的能力。

 

   培養閱讀的習慣,不論閱讀什麼樣的書籍。

這樣的習慣首先會讓我們獲得「迅速理解文字」、「迅速解析文章脈絡」的能力。因為我們「習慣閱讀」,閱讀就是理解文字,我們習慣了大腦理解文字,轉化為思維、記憶的過程。那當然不論拿什麼文章給我們,我們都能很快地掌握這篇文章的內容要旨。(嘿,所以千萬別去學速讀,只要培養閱讀習慣,自然而然閱讀速度就會變快、理解速度就會變好。)

 

而閱讀習慣也能培養邏輯思考的能力。

  

   我想沒有邏輯的文章是不可能出書的,首先這種稿子到編輯手上大概就會被淘汰了,就算自費出版也會被有良心的出版社勸說,喂,你這稿子要不要重新修改之類的話(笑)。

   因此我們讀紙本的書籍,不論什麼樣的書籍,都是已經被淘汰過,屬於比較好的文章。我們順著作者的文字閱讀時,也同樣是依循作者的思維邏輯、表達邏輯思考。

   即使閱讀言情小說也是一樣的喲!

   我們順著言情小說作家筆下的人物去理解,哦,因為那個男生對女主角好,所以女主角最後喜歡這個男生……。即使再淺顯的文字裡,都可以看得見作者的思考邏輯,因此:

 

「閱讀」=「進行邏輯性思考」

「多閱讀」=「多進行邏輯性思考」

 

所以培養閱讀的習慣,不管閱讀什麼樣的書,都具有增加我們思考問題、增加智慧的功效(當然作者本身越具有智慧,他的書會對我們有更大的思想性啟發)。

還有,不管閱讀什麼樣的書籍,也會增加我們表達能力。

例如閱讀小說裡的某個情節,描寫了女主角的房間--原來作家是這樣子觀察、想像一個女孩子的房間啊!

如果換成我,我怎麼去觀察自己並敘述自己的房間呢?

 

例如曹植〈洛神賦〉描寫洛神的美麗姿態:

 

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遊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飄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

 

   才子曹植先生用了很多比喻來形容女子的美好,男性讀者讀過之後,就會更瞭解要去讚美一個女孩子漂亮,不一定只說:「好漂亮!」、「好正!」,還有其他更能貼切表達女性美好的字句。

   不只閱讀文學作品可以增加我們表達能力,例如閱讀經濟雜誌,財經記者用精確流暢的文字寫出產業現況、經濟預期,那也說不定可以增加上班族製作業務簡報時文字的敏銳度。

  

   行文至此,我們應該已經理解,即使讀看起來沒有用的書,但長久的閱讀習慣會讓我們培養出三種能力:

 

一、                迅速理解文字和文章結構的能力。

二、                邏輯思考的分析能力。

三、                明確或優美的表達能力。

 

所以手邊不管是什麼書,有機會請拿起來閱讀。有機會就不斷地增加自己這三項能力吧!

 

 

自訂樣式素材  

 

yangh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5.擁有「適合閱讀」的情境就會開始喜歡閱讀

 

   好幾年前,我老媽拖著還算年幼的我去拜訪一個不常聯絡的親戚長輩。

   現在想起來好像是過年前禮貌性的拜訪。

   那長輩生活相當富裕,在當時就有超大的液晶電視,原木和室,客廳也是原木桌椅,絮絮跟我媽談起生活上的大小事。

   長輩聊起她年輕的奮鬥生活,也聊起一起居住的小孫子教育問題。

 

   我對於這些話題沒什麼興趣,於是眼睛在長輩客廳裡四處張望,和室的紙拉門是半開的,木地板上放著兩本兒童讀物,一份舊報紙。

   除此之外,目光所及的三個房間,客廳,和室和餐廳,以及這房間裡的架子、家具上,看不到任何一本書。

   我頓時覺得有點惋惜,老人家過著富裕的生活,也積極想培育、教育第三代,不過家裡竟然除了兒童讀物和報紙以外,沒有其他的書籍。

  

也就是這個三代同堂的大家庭裡,除了小孩以外,沒有半個成人喜歡閱讀嘛!

當然不喜歡閱讀,因為運氣的關係也可以讓他們賺大錢。但不喜歡閱讀的人,就無法從「閱讀」獲得更多他人的智慧。

人總不能一直靠運氣生活的啊!

而他們鼓勵小孩讀書,重視教育,自己卻沒有做好「身教」,營造一個有書籍的環境。小孩怎麼可能會樂於讀書呢?

 

若說我的這位親戚治家嚴謹,把書籍收在客人看不到的地方,那我又不太相信。怎麼可能三間房間裡面連一本書都看不到啊!

一個樂於閱讀的人,一定會營造一個隨手可拿到書的環境。

 

而一個隨手可拿到書的環境,也一定會培養出喜愛閱讀的人出來。

舉例來說,很多人不太敢上書店,因為他們說每次去書店都會買書,買了書都看不完,下次再買書要剁手指……

在書籍環繞的地方,無論如何都會讓我們想閱讀。

 

因此不知道怎麼看書或不知道怎麼挑選書的人,先讓自己到充滿書的環境去。

例如每星期到書店裡去,每星期把自己關在圖書館裡一個下午。

承諾每次進書店都會買一本書,約定每次離開圖書館都會借兩本書出去。

 

即使你每次買書、借書都不看也無所謂。因為你每次都買一本書,你的房間裡會越堆越多書,當你看見那些書變成你生活環境的一部份時,你也會有想看書的衝動,或者,你會想……誒,買了一堆書不看真可惜,然後開始翻閱第一本書(而且這些書是你在書店裡覺得有閱讀興趣的書哦!一定會看的)。

至於每星期從圖書館借了書,也請約定每星期不論有沒有看完,都把書拿去圖書館還,久而久之,你會覺得這個動作很傻,好歹也稍微把書看完才拿去還。

於是,你又和自己約定好,一定努力在一星期內把書看完。

 

讓自己待在書店和圖書館多一點時間,閱讀習慣會這樣被慢慢養成的哦!

(至於問我哪種方法比較有效,當然是待在書店,忍痛花了錢買書,不讀,就太浪費了!笑。)

 

自訂樣式素材  

 

 

 

yangh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4.小說比勵志書更有用

 

   不少人覺得「小說」的字數太多了,看小說很浪費時間。

   我想說,選擇好的小說,並好好思索小說的內容,比讀「勵志書」對人生更有幫助。

   怎麼說呢?

   我高中時住宿,當時有個蠻愛讀書的室友(嘿,阿宏,這麼多年了,我還記得你),他的書架上除了課本和參考書以外,有不少小說和勵志書,我們那些年沒有追女孩,倒是看了不少書……

   那時候我對美術的愛好勝過文學,受到了室友的薰陶,第一次讀張曼娟、侯文詠和小野……到後來,也因為室友的緣故讀了楊牧和鄭愁予。

 

   唔,以上提到的作家都不是勵志書的作家。

 

   我想說的是,當時也因為寢室裡大家都熱愛讀課外書,勵志類書籍也悄悄地進入我們寢室每個人的書架上。

   勵志書有個好處,就是很簡短的小故事直接「寓言式」的告訴你主旨,不然就是作者直接在書頁的字裡行間中告訴你,誒,關於愛情,你得先對自己好,才能夠愛別人、你要有心機才能活得愉快、你得堅持做對的事才能成功……

 

   直到長大以後,我才發現那些年讀的勵志書都是廢話。

   那些道理只是作者用流暢顯淺的文字把很早以前就有的觀念,再講一遍。

 

   例如「關於愛情,你得先先對自己好,才能愛別人」,事實上古書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先下」或「親親而仁民」之類的說法,如果我們把這些話延伸思考,的確就是得先愛自己、先對自己或自己的家人好,才能夠去愛別人啊!

   很多勵志書的作者寫的就是我們都知道的事。

 

   然而我想有人可能會反駁我,嘿,又不是每個人都有閱讀古書的能力。

   的確如此,不過我是說,讀小說比讀勵志書對於「勵志」這件事更有幫助,因為雖然讀「勵志書」的文字簡單扼要,閱讀當下就覺得受用無窮,不過一段日子以後,我們就會對於「勵志書」的內容忘得乾乾淨淨。

   例如若有人問我高中讀了哪些勵志書籍,我只能夠說出作家的名字和其中一本書的書名。

   到底那些作家說過哪些主張,我通通忘記了。(很遺憾,我記憶力很普通……)

 

   不過呢?我讀過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小說中的主角--那個老漁夫勇於挑戰大海和自我的態度,尊重自己的職業,努力去捕魚的精神,到現在我都還記得呢!

   我們不一定都是漁夫,但生活上、職場上,大家都能夠擁有如同《老人與海》主角的精神。

   其他書籍呢?

   一般奇幻小說除了激發我們的想像力外,也教導我們勇敢、執著、機智和善良。

   美國作家瑪格麗特·米契爾的《飄》可能會教導我,仔細認清誰才可能是自己的真愛。

   還有小說中感覺起來愚笨的主角,例如美國小說《阿甘正傳》的阿甘、魯迅小說《阿Q外傳》的阿Q,阿甘讓我們體會到堅強和單純也能帶來成就,而阿Q則是一個人生的反例。

   一部好的小說,並不只是人生的反映,而是有思想性的,傳達某些意旨。小說中的人物形象鮮明,情節深刻而逼真。我們藉由閱讀小說參與了小說人物的生命。

   我們每讀一本小說,就等於多累積了一輩子的智慧。(誇張地說,如果我們閱讀了一百本小說,等於累積了一百次輪迴的生命智慧喔!)

 

   我們不需要太過努力,就能夠記得那些小說人物的優缺點和生平的事蹟,他們突出而鮮明的生活方式,就是我們人生的參考範例。

   有正例、反例,也有平凡地不得了確有細膩心思的人情。

 

   誰說閱讀小說沒有用呢?

   只要用心閱讀,小說可比許多勵志書籍能夠幫助我們更多呢。

   (呃,要注意--不管哪本書,都不適合完全搬用書中的內容到現實上,得經過自己消化、思考。不然只會是分不清楚書本和現實的書呆子,笑。)

 

 

1520821_10152475704225744_1154273129_n  

 

 

 

yangh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3.期許自己變得更好,讓「讀書」變得更有用

 

   很多人說「讀書」沒有用。

 

   在我在大學兼課的第一年,也有個在夜市擺攤賣衣服的女學生告訴我,老師啊,在學校學的,每一科目都沒用處,來學校讀書只是浪費學費而已,我打算休學了……

   那時候我還很年輕,不知道怎麼反駁她說,嘿,讀書有用的,讀書有很大的用處……如果那時候的我這麼說的話,我會很心虛。因為我是很誠實的人啊,所以我就認同她「讀書沒有用處」的說法。

 

   不過一般人提起讀書的用處,多半非常抽象,例如增加氣質、從書本獲得智慧。

但是我們看到網路上很多帥哥、正妹的照片,也非常有氣質啊!

而有些在大學裡教書的老師,應該讀了很多書的人,看起來卻非常流氓、或很市儈的模樣哩!

 

氣質恐怕不完全是閱讀造成的。

 

那麼智慧呢?有的人非常瞧不起喜歡讀書的人,認為真正的「智慧」要從「社會大學」來學,當然從實際生活中學習到智慧也是非常棒的事。

可是不能因此否認讀書的用處,因為書本正是作者的「實際經驗」或藉由實際經驗引發想像、觸發情感的作品,或者作者整理其他人的「實際經驗」歸納而成的結果。

書本,可以藉由文字讓我們迅速吸收到其他人的經驗哩!

 

不過「閱讀」和「有用」,這是兩回事的事。

舉例來說,從前、從前我很想減肥,買了一本減肥塑身的書,我可能讀了好幾遍,只差沒有把這本書寫成學術論文在國際研討會上發表,但就算我寫成論文發表了……這本書對我來說,還是沒有塑身的用處呢!

所以仔細地「閱讀」一本書,能否從這本書獲得到「效用」,得看我們對於實行這本書內容的決心。

 

而愛情小說呢,愛情小說大概沒什麼用處了。

我得說有些書的確除了娛樂、激發某些情感外,確實沒什麼用處。我們覺得愛情小說沒有用處,因為女孩子現實生活不太會碰到什麼帥氣、年輕又多金的總裁,不過愛情小說也可能讓我們在某方面瞭解愛情的細微處。只是我們對於書本不能全盤吸收,因為人生不完全像小說的情節。

不只是小說,例如減肥塑身的書,每個人的體質和生活環境都不同,有的人可能有些慢性病或飲食無法完全依照減肥塑身書籍的建議,那麼就得去思考,到底這本書的哪一部份內容最適合自己。

 

孔子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習而不去思考則會有所迷惑,跟沒有學習一樣。思考而不去學習,最終也沒辦法掌握到學問。

讀書也是這個樣子的,得去思考書本上的內容,才可能把書本裡的知識轉化成智慧運用到現實生活上。

每一本書應該多少有些用處,我們閱讀「塑身減肥」的書,是因為它提供了專家作者的減肥策略,我們閱讀「旅遊」書籍,是因為作者書寫了好玩的旅遊景點,我們閱讀「語言教學」類書籍,是因為我們想學好外文。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不愁沒有書讀,也不必害怕「書籍沒有用」這件事。重點是,我們想成為哪方面更好的人?

「期許自己變得更好」這樣的意志,會幫助我們努力去閱讀,去思索書本的內容,去選擇最適合我們的書籍。

用「期許自己變得更好」的態度來讀書,每一本書都會對我們有用的。

 

 

1520821_10152475704225744_1154273129_n  

 

 

yangh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2.擴大自己閱讀視野的方式

 

   有些人讀書或讀網路小說會遇到「書荒」這種已經把有興趣的書讀完而沒書好讀的情況。我建議是可以把值得一讀再讀的書多讀幾遍。

不過有時候我們還是得擴大閱讀視野,不能只讀一本書。

這有點像武俠小說裡武功高強的主角,絕對不是躲在武當山或華山裡練一家一派的絕學,要變成武功高強的主角大概都是下山在歷練中有各種奇遇或拜師、學武功的機會,將各種武學融會貫通。(呃,說到這裡,我回想起高中時代也曾有沈迷中國武學的時期,那時候省吃儉用省下零用錢會到書局裡去買薄薄一本的《純陽劍》、《峨眉攔手門》、《螳螂拳》、《八卦掌》之類的書,那些書裡也有些明末到民初的門派掌故,那些自古傑出的師父也跟武俠小說一樣,可不只是專精一家拳法呢!)

總之,讀好書,但又不能只讀一家一派的好書。如果只有讀某個人的作品(不論是不是文學作品),那麼思想理路就會受到這個作者的侷限,作者跟我們常人一樣,都會有盲點哩!

除了認真實踐自己的生活外,所以得擴大自己的閱讀視野,多看幾本不同的書,讓自己的思想更加開闊。

 

好啦,那怎麼擴大自己的閱讀視野。

 

例如我的方法,站在圖書館裡,隨便翻讀各種領域的書,但那是非常膚淺的略讀,而且幾乎可以說是毫無目標地瀏覽書籍。

倘若我們現在有個目標,就是想讀文學類的書,增加自己的文學素養,那該從哪本書開始呢?

首先,確定自己的閱讀範圍,我們的興趣是中國文學、臺灣文學或外國文學?

由於中學國文課本和大一國文都上了不少文學作品,也背了不少作家簡介,所以稍微用功的人應該對中國文學或臺灣文學不太陌生。

 

如果有興趣的是外國文學呢?

可以先從身邊朋友、師長的閱讀興趣入手,去請教他們有什麼建議書單。

1520821_10152475704225744_1154273129_n  

 

不過我覺得閱讀興趣和程度並不是每個人都一樣的,例如我大學老師介紹羅蘭.巴特《寫作的零度》、黑格爾《美學》和《歷史哲學》,對於大一新生來說,實在是太難啦!

所以我建議,書單還是自己慢慢摸索會比較有趣。

如果如果特定有興趣的作家,例如J.K.羅琳、雷克·萊爾頓或九把刀,可以先上網查他們寫過什麼書,以及網友對他們這些書的評價。

但我認為更好的方式,是站在圖書館或書店裡直接翻閱這些作家的書,因為別人的評價終究不能代表自己的興趣,而且站在圖書館或書店翻閱這些書有個好處,就是如果不喜歡這本書或這個作家風格的話,鄰近書架上陳列著同樣主題、或作家背景相近的其他書籍。

我們可以藉此去發現其他背景或主題相近的書籍。

例如同樣的推理小說,有「福爾摩斯系列」、「亞森羅蘋系列」、「偵探白羅系列」……還有日本推理小說作家江戶川亂步、東野圭吾、石田衣良等等。

站在書店或圖書館,一眼就可以看到其他內容相近的書籍,我們可以先找尋自己喜歡的作者或看起來比較「順眼」的書來閱讀。

 

另外,建議如果我們要閱讀某個作者的作品,最好從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開始讀起……因為有些作家並不一定所有的作品都能表現出他高度的水準,如果一開始不小心讀到他稍微打混寫的書,而誤會了這個作者沒有好作品,那其實是很可惜的事啊!(笑)

 

 

 

yangh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21.閱讀,需不需要組讀書會?

 

     有時候讀一本艱澀的書,想聽別人的想法。

     有時候讀一本超有趣的書,也很想跟別人分享。

     這時候能有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讀同一本書的話就太好了,但就我學生時代參加讀書會的經驗,都感覺不是非常好。

 

   我剛進大學的時候,班上某些同學對於讀書非常熱忱,在老師鼓勵下各自組了幾個小型的讀書會,每週固定聚會,安排嚴格的讀書進度。

   那時我也參加過兩個讀書會,好不容易依照讀書會主持人的規定讀完了進度,可是並不是每個同學都會好好地把書讀完,有些人參加讀書會就等著「別人替自己讀書」,聽聽讀書會成員報告心得感想,就覺得自己也有收穫。

   這樣子參加讀書會真的蠻辛苦的,得替別人讀書啊!

   而且被規定一定的讀書進度,這種強迫性的讀書想起來就不太愉快。而我大學一年級的那些讀書會,過沒幾個月就通通無限期休會了--

   有幾個原因造成休會……

 

一,主持人要求嚴格,進度連主持人自己也達不到。

二,大家程度不一,對讀書的熱忱也不一樣,規定每個人都要讀艱深的經典名著,有人就乾脆放棄了。

三,讀書會變成聊天、吃飯的聯誼會。

 

   我想如果自主性組成五個人以上的讀書會,每個人的生活背景、閱讀能力和興趣都有差異,很難協調出想要閱讀的書目和進度。而且被「讀書會」強制閱讀,反而沒有辦法享受讀書的快樂。

  

   當然「強制閱讀」的讀書會也有好處,尤其彼此督促去閱讀某些艱澀的經典,明明不情願也沒有動機去讀,可是參加了讀書會,被迫去接觸那些艱澀的書籍,也拓展了視野啦!

   我在博士班最後一年的時候,我指導教授主持了讀書會,規定門下弟子都得參加--

   那時在指導教授嚴格督促下,每週都得讀「中國古代詩論和文論」,好像跟上課沒兩樣嘛!(可能因此加速了我想要趕快畢業的念頭,笑。)

   不過確實這樣「上課形式的讀書會」,一定會有收穫的。

 

   就我參加讀書會的經驗而言,可能兩、三個好朋友彼此不拘形式,共同讀一本書的討論形式,會比嚴謹的讀書會來得好。

   而我更覺得,讀書很可能是自己的事,自己想讀什麼就讀什麼啊!這樣比較自由、比較開心……如果有一個「正式的讀書會」來拘限閱讀的話,就破壞了閱讀的樂趣了。

   不過《禮記.學記》說過:「獨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啊。

 

   如果有一個閱讀興趣非常契合的朋友,只要一個就好……那該會是多麼棒的事呢!

 

 

1520821_10152475704225744_1154273129_n  

 

 

 

 

yangh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0.圖書館、實體書店和網路書店

 

   我們一般獲得書籍的來源不外乎「圖書館、實體書店和網路書店」。

   圖書館是很棒的地方,什麼書都有,而且可以免費利用,缺點就是新書進館的時間會比市面上慢、熱門書經常要預約排隊才能夠借到。

   不過對於一個熱愛讀書的人來說,圖書館借來的書還有兩個缺點:

 

一、               不能拿筆在書頁上劃重點(當然也有在圖書館借來的書上亂塗鴉的傢伙,那是不道德的!)

二、               因為有還書期限,不方便長時間反覆閱讀。

 

   因此我到圖書館去借的書,通常都只是為了有特定知識的需求、廣泛的略讀、預計我短期間內對這本書沒有讀三遍以上的興趣。那麼我就會去圖書館借書,有時讀了從圖書館借來的書以後,覺得對這本書非常有興趣,就會去書店買下來再次閱讀。

   圖書館是認識一本書或許多書的好地方。

 

   而實體書店和網路書店都有其優點,呃,這裡不是想說「網路書店」因為沒有庫存壓力,所以特價書比較多……

   我想說的是「實體書店」和「網路書店」的特性恰好像「電視」和「網路」這兩項資訊媒體的差距。

 

   我們在網路上要獲得某項知識時,通常利用入口網站的搜尋引擎輸入「關鍵字」查詢,所獲得的相關於那知識的資料是比較精確的,一定和「關鍵字」有關。

 然而我們看電視時,並不會拍打電視機說,喂,我想看的節目是跟某某關鍵字有關的節目……我們只能拿遙控器在不同的頻道間觀賞那些電視台為我們準備好的節目。

   因此看電視的時候,我們經常會獲得我們根本沒有想過的知識。例如「將一次世界大戰遺留下來的古董槍改造的記錄」、「美國華盛頓州蛋糕師父精心製作的結婚蛋糕」、「熱帶雨林中的奇妙動物」、「紐約市的時髦女郎生活」、「捷克某小鎮上的特殊糕點」……這些有著奇妙知識的電視節目常讓我們開拓了視野。

  

我們在「實體書店」的書架上,可以看到書店的採購或老闆決定進貨、決定放置在展售平台或書架上的書,不同的書店對於新舊書有不同的排列方式,書店經營者的品味決定書店裡會有什麼書。而我們在逛實體書店的時候,就像看電視接受了新的節目帶給我們的資訊刺激,實體書店那架子上各種類的新書,同樣會讓我們感受到,啊,原來這本書出了,原來現在出了哪些書……

逛「實體書店」增加了我們對於「書」的敏銳度。

而「網路書店」呢?

網路的特性同樣表現在「網路書店」的網站上,透過關鍵字可以讓我們找到相關的書,精確的「分類排行榜」也能讓我們看到我們瀏覽的書類有哪些書是受到大眾歡迎的。

「網路書店」能讓我們便利地找到想要的書並且比較相關的書單。

 

   對於個閱讀者而言,圖書館、實體書店和網路書店都是我們閱讀非常重要的書籍來源呢。

 

1520821_10152475704225744_1154273129_n  

 

 

 

yangh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閱讀,可以熟能生巧

 

   我說過我好像有閱讀障礙。其實,我也很討厭讀書。

   一直以來我都沒有辦法好好掌握讀書技巧,因此我在讀高中的時候,為了想考好一點的大學,買了好多參考書……那時候住在學校宿舍,晚上熄燈以後,我就到自習室讀書,讀到兩、三點。

 

   可是不論怎樣,我的功課總是差勁透了!

 

   我討厭讀書,嘿,我就是討厭讀書,而且根本不知道怎麼把書讀好的方法。

   所以我大學成績也不好。

   一直到我讀博士班,我遇到了一個非常嚴格的指導教授,她要求我博士論文的方向可以從現象學入手(後來我畢業時,她已經忘記曾經說過這件事)。

   現象學啊……我根本不懂哲學,校內除了「中國哲學」以外,也沒開其他西方哲學相關課程。

   我就開始逼迫自己好好讀書,把學校圖書館裡所有西方哲學的書都讀好幾遍。

   是啦,就是這樣,努力讀、拼命讀,多少可以讀進去一點東西。

 

   讀書,是可以熟能生巧的事。

   我想起了幾年前,我一次買了村上春樹《1Q84》共三大冊,那三本書好厚而且有點貴,我也怕讀不完,所以遲遲都不想買。

但有一天我終於買啦!

那《1Q84》是非常棒的書,我熬夜花了兩天讀完。

 

差不多就是那時候,我開始每天讀一本書以上,如此持續著我的閱讀生活,三、四年後的某天晚上七點左右,我重新拿起三冊《1Q84》閱讀。咦,我快看完第三冊的時候,才晚上十一點多……

閱讀是可以熟能生巧的事。即使一開始很笨拙、什麼書都讀不下去--就像我讀博士班努力啃西洋哲學書那樣,但只要我們保持著閱讀習慣,我們不需要去學速讀,閱讀速度和吸收能力自然就會變快。

這有點類似玩電腦遊戲,一開始玩〈三國志系列〉或〈憤怒鳥〉、〈神魔之塔〉遊戲,會覺得有點難,怎麼都很難破關,但到後來幾乎不用思考就能突破難關,這也是熟能生巧嘛!

如果覺得電腦遊戲太難而放棄了,那就永遠沒辦法想受到玩電腦遊戲的樂趣。

同樣如果覺得閱讀很辛苦,自己是個有閱讀障礙、不適合讀書的人就放棄了培養閱讀習慣。那就永遠沒辦法享受藉由「閱讀」來累積知識、增加智慧的生活趣味了。

閱讀,畢竟也是「熟能生巧」的事。

只要能持續閱讀的習慣,我們會越容易享受閱讀的快樂的。

 

 

1520821_10152475704225744_1154273129_n  

yangh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 3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