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8.情境想像式的閱讀方式

 

   我在教大學國文的時候,尤其是教古文的時候,很不喜歡當學生的翻譯機,也就是依照字詞的註釋把白話翻譯唸一遍給學生抄注在課本空白處。

   為什麼非得這樣枯燥地上文學作品呢?

   大學國文課本裡的古文,幾乎用google就能搜尋到課文各種版本的翻譯了,如果國文老師只是翻譯而已,那麼google就可以取代老師了。

   每次課文裡有具象的敘述文字時,我都會告訴學生說,嘿,請把筆記本拿出來,我們來畫圖,請大家畫一下這篇文章到底在講什麼景色?

   雖然不一定每個學生都能流利地翻譯出文言文所敘述的內容,但從看得懂的字詞也能夠猜出大至上整個段落的含意,能夠想像並且用筆畫出課文所敘述的東西出來。

   例如一篇遊記,舉例來說,是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遊記〉好了,一定是柳宗元他看到了什麼樣的景色,他把他寫下來,這創作的過程是:

 

景色→文字

 

而我們閱讀的過程剛好和柳宗元寫這篇文章是相反的過程:

 

文字→景色

 

   閱讀的趣味並不是在於翻譯和註解文章的文字,而是正確地理解作者在說什麼,有點類似作者用「筆談」的方式跟我們聊天,作者可能告訴我們,啊,昨天去逛士林夜市好好玩!

   這個作者當然不是要我們考究他說話的方式,文章的結構,而是希望我們透過文字也能感受到他去士林夜市的熱鬧氣氛和攤販的景致。

   所以啦,閱讀很重要地是把文字化為具體的情境,將文字的內容運用我們的想像力在腦袋裡轉化為具體的畫面。

   再以村上春樹《1Q84》第一冊的第一段文字為例:

 

   計程車的收音機,正播放著FM電台的古典音樂節目。曲子是楊納傑克作曲的《小交響曲》(Sinfonietta)。在被捲入塞車陣的計程車裡聽這音樂實在很難說適合。司機看來也沒有特別熱心諦聽那音樂的樣子。中年司機,簡直像站在船頭觀察不祥浪潮的老練漁夫那樣,只能閉口眺望著前方綿延不絕的車龍。青豆深深靠在後座,輕輕閉上眼睛聽著音樂。

 

讀完了這段文字,我們腦袋裡應該就立刻浮現,青豆搭計程車時的情景。我們能把情境想像得越真切,我們對於閱讀這段文字的內容就更加深刻。

   至於,敘述抽象思維的文字怎麼能想像出什麼具體的情境呢?

   其實我們有各種想像方式呢!

   例如尼采《歡愉的智慧》裡,尼采說:

 

生存--它一直不斷從我們身上排除任何會趨向死亡的東西。

 

iphone4 743 1520821_10152475704225744_1154273129_n  

 

   我們可以想像尼采的形象(假設我們不知道尼采的模樣,那就想像一個自己認為是西方哲學家模樣的人),想像他在跟我們說這一段話。

   也可以想像有個人叫「生存」,這個人不斷從我們身上把叫「趨向死亡」的東西拉走。

 

   強迫自己記憶閱讀過的文字,是非常枯燥的事。

   但如果增加了想像力來閱讀,文字所烘托架構出來的情境,能夠幫助我們更迅速理解文字而且深刻記憶。

 

   閱讀,不光只是翻譯並詮釋文字,如果多一點點想像力會更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angh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