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國、高中時代得準備升學考試的時候,我們早就習慣用反覆的閱讀方式、注意書本細節的閱讀方式來學習知識。

 

   「因為明天要考試啊!因為不好好讀書的話,會考不上好的學校……」,所以我們大概會拿著筆在書本上劃重點,反覆背誦記憶,事實上,只要這麼做大致上就可以把國文、歷史、地理這類文科需要記憶背誦的東西記下來,而且考試也能夠拿到符合自己預期的成績。

   但是現在問我們,嘿,請問一下高中歷史、地理在學什麼啊?

   仔細思索的結果,我們大概會支支吾吾地說,就是台灣歷史、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就是學些地理、交通、氣候和礦產之類的東西。或者乾脆說,哎唷,那種東西考試完就還給老師了,那是很久以前的事啦!

   事實上因為國文、歷史或地理這類的考試題目,都是零碎地就單一觀念或重點出題,因此只要注意細節的「零碎閱讀」,不需要整理出關於這門學科整個大的脈絡就能夠考試得到理想的成績。

   舉例來說,歷史學家可能說學習歷史可以「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藉由研習歷史,可以從朝代興亡、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和脈絡去鑑古知今。所以關於「唐代玄武門之變」可以讓我們從李世民在玄武門殺害其兄弟太子建成、齊王元吉的史實,追溯其脈絡,思考兄弟鬩牆、家族紛爭的前因後果,更進一步思考自己如何去評價「玄武門之變」、思考李世民在這事件當中的功過。然後從研究這樣的歷史讓自己有所收穫。

   但我們國、高中的歷史老師和考試題目,只要求我們記得有「玄武門之變」這件事就可以了,並不需要我們去真正瞭解歷史事件的脈絡。由於為了應付考試的學習,不一定需要深究學問的結構脈絡,所以即使我們考試得到理想的分數,但這門學科對我們人生幫助還是非常有限--

 

   讀書,得瞭解一本書的結構脈絡,才能夠掌握這本書的思想理路哩!

 

   所以即使反覆用功地閱讀一本書,沒有去瞭解這本書的結構脈絡,很難說我們確實讀懂了這本書。因此讀一本書,得問自己看看,究竟自己只是想要讀懂書本的一部份還是想讀懂整本書?(當然有時候我們只需要讀懂書籍的一部份就可以了,像我們使用電腦時,大多數人也都只是使用電腦的一部份功能,打電腦遊戲、文書處理或看影片。讀書當然也可以只想弄懂這本書的一部份……)

 

   如果我們決定真的好好讀懂一本書,讀完以後得問自己,這本書的章節為什麼這樣安排?

   所謂章節,就是這本書的大綱、結構脈絡,如果我們能夠分析並敘述這本書的結構,那麼差不多就能提綱挈領地回憶並分析出這本書的大致內容了。因此,讀完一本書,自己能不能在腦袋裡好好地說出這本書的章節脈絡出來,就是我們是不是真的有完整吸收這本書內容的基本要求。

   當然想完整地背誦一本書的章節目錄,對於一般人來說還是超級困難的事,不過當我們讀完一本書時,如果能夠在腦袋裡整擬出這本書四、五點簡單的大綱,我想由這簡單的綱要就能夠讓我們抓到整本書的主旨和內容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angh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