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拿起一本新書前,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雖然我們都知道讀書很重要,而且也開始想要培養讀書的習慣。

   但其實也不必太努力,不必勉強自己閱讀完全看不懂或沒興趣的書,怎麼說呢?大多數人想到高中時代不喜歡的科目,國文、英文、數學之類的學科,想到那些課本是不是胸口浮現鬱悶或不舒服的感覺?

   就是這個樣子,因為高中的那些課程是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的基礎知識,我們得稍微弄懂並且拿到及格分數不可,因此得逼自己去學習。但如果用同樣的方式來閱讀本來應該具有「休閒娛樂」功用的書籍,那實在是太辛苦了,而且沒有幫助--除非我們有特定目的的閱讀,例如非得要考取駕駛執照,那麼就得把「道路交通規則手冊」讀熟。

   不然還是別虐待自己好了。

   我記得在我剛讀大學的時候,老師在課堂上介紹我們讀羅蘭.巴特的《寫作的零度》,我們班上很多人買了,還開了讀書會,每個人對這本書讚不絕口地說,嘿,這本書真好,寫得很深入……還能夠摘錄其中的好句子出來。

   但如果問這些朋友說,深入什麼啊?對方可能支支吾吾地說,就有關文學之類的解釋嘛!而那時我很率直地說,我完全看不懂。要一個剛上大學的年輕人,在沒有老師教導的情況下讀懂關於結構主義、符號學的東西實在是太困難了!

   閱讀和學習一樣,得循序漸進,對於剛進大學的人,可能要先讀些《西方文學理論入門》之類的書,再去讀羅蘭.巴特會比較好。正如同對物理學一點概念都沒有的人,一下子要去讀量子物理、弦論之類的東西,即使反覆閱讀個一千遍也沒有用啊,只是徒增苦惱。

   所以當我們期許自己成為一個有智慧的閱讀者時,在挑選該閱讀書籍的時候……聽別人建議也許是一種方式。

可是你注意到啦!我大學老師建議大一剛入學的中文系新生讀羅蘭.巴特其實太艱澀了。《寫作的零度》對於花多年時間鑽研文學的人來說,確實是一本好書,但不適合每一個人。所以除了聽別人建議外,得自己決定該閱讀什麼。

我們拿起一本書,得稍微問自己以下問題:

一、這本書會給我知識或娛樂的收穫?

二、我真的對這本書有多大的興趣?

三、我讀得懂這本書嗎?

 

第一個問題是確定我們讀這本書是「有益的」,即使沒有特定的目的,但當我們對第一個問題抱持肯定態度(至少要有打發時間的娛樂效果),那麼這本書就值得一讀。

第二個問題是評量我們讀這本書的動力,倘若非讀不可的書,例如村上迷對村上的新書那樣著迷,那當然有100%的動力,很可能熬夜把一本厚厚的小說讀完。如果連10%的興趣都沒有,那麼乾脆就別讀了,因為這世界上可以讀的好書還很多。不過呢,如果還有10%以上的興趣,不妨試著讀讀看,嘿,別讓自己的閱讀範圍只受限於漫畫書和愛情小說嘛!

第三個問題則是……即使有很大的興趣,讀不懂也是浪費時間啊!例如把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丟給我看,能懂《相對論》好像是很酷的事,不過怎麼讀也讀不懂。如果因為興趣或特定目的而真的非得想把這本書弄懂,就得先從其他相類似範圍但比較淺顯易懂的書開始讀,例如兒童版的相對論、漫畫相對論之類的書。不然就像當年大學一年級的我,怎麼也讀不懂結構主義和符號學哩!

所以別勉強自己閱讀完全看不懂或沒興趣的書,拿起一本新書之前,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一、這本書會給我知識或娛樂的收穫?

二、我真的對這本書有多大的興趣?

三、我讀得懂這本書嗎?

 1520821_10152475704225744_1154273129_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angh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