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楊寒談讀書)(從「生活趣味」到「生命變好」的閱讀享受)

    雖然很多人認為現在的年輕學生沒有看書習慣,可是事實上很多人會看網路小說、小說漫畫出租店裡也不太缺乏看書的客人。而且對「網路小說」的讀者而言,每天在小說網站上閱讀一、二十萬字小說的人還不在少數哩!
    別覺得「每天閱讀一、二十萬字」太誇張--中國最大網路小說網站裡有成千上萬個網路小說作者,很多小說作者都號稱「每日更新萬字」以上,差不多只要每天追蹤十部小說的連載,差不多一天就有十萬字以上的閱讀量了。
    而因為網路小說的文字簡淺通俗,即使每天讀十幾二十萬字,就像我們利用早餐時間看報紙那樣輕鬆(報紙的字數也很多呀),加上網路小說符合年輕人的趣味,因此很多學生有「大量閱讀網路小說」的興趣。

    我也覺得網路小說很有趣,有些題材天馬行空、甚至一般人很少注意到的,例如主角穿越到某個時代、主角穿越到電影或電腦遊戲裡頭去,或設想世界末日以後的蠻荒故事……讀這些故事感覺可以暫時從現實當中抽離出來,跟隨著作者的想像力一起歷險。
    看漫畫也有同樣的功能,情節輕鬆、有趣,而且有超乎現實的幻想情節。

    呃,不過說起來每天看十萬字小說,一年看3650萬字小說,五年下來將近看了兩億字的小說,十年就讀了四億字的小說……
或者假設我們從國中開始一直到大學畢業每天看一本漫畫書,十年下來會累積3650本漫畫書(若每週看一本漫畫書,則十年下來累積480本漫畫書)。

這樣了不起的閱讀量很棒對吧?

不過閱讀了這麼多書以後,如果收穫和感想只是「很有趣」,不覺得太可惜了嗎?
所以關於閱讀,除了「生活趣味」外,我們應該稍微期待閱讀也能讓「生命變好」,畢竟大家覺得讀書本來就是一件好事嘛……

怎麼樣的閱讀能讓「生命變好」?
重點是,閱讀以後,我們的思想藉由書本內容改變了多少?成長了多少?
藉由閱讀,我們的思想能夠成長而變得更好,才有可能使生命變得更好。

當然讀比較艱澀、比較難一點的書,因為艱澀的內容通常含有比較豐富的思想性、細膩的敘述或深刻的生命體驗,所以在覺得閱讀以後,嘗試挑戰閱讀「難一點」的書,不受限單一主題、單一類型的書籍,是「生命變好」的閱讀。

另外也不是說淺顯的小說或漫畫只有「生活趣味」的閱讀享受而已。
因為不管圖畫、文字,或作家的文筆如何。
書本的內容就是作家思想和情感的表現,即使是漫畫書,漫畫故事裡的情節,人物關於親情、友情或愛情的互動,面對難題時受挫、恐懼或勇敢面對的態度,都可以讓我們思考而有所成長。
所以啦,重點是我們讀了某本書以後,是否只是覺得「很有趣」、「不有趣」這樣簡單的反映?
或者,可以珍惜每次閱讀一本書的機會,每次閱讀以後都能夠藉由思考書本內容而有收穫。

說到這裡,就能夠很清楚知道,閱讀除了「趣味」外,還可以讓我們「生命變得更好」的兩種可能:

一、    更廣泛地閱讀,挑戰更艱澀、困難的書。
二、    更認真反思書本的情節而有所收穫。

yangh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中學時讀書,經常會用紅、藍筆或各種顏色的螢光筆在書本上劃重點,這樣一來當我們要複習的時候就能很清楚地找到重點、關鍵字,只要反覆閱讀那些重點或關鍵字就能夠讓我們考試達到預期的成績。
    說起來,我中學時代成績並不是很理想,雖然也會好好地讀書,買了幾本參考書,同樣拿營光筆劃重點,可是如果重點劃太多的話,幾乎整本書都是重點了嘛!
    如果劃太少,可能書本裡有很多重點會不小心漏掉。
    所以那時候每次斟酌到底這本書、這一章節哪裡是重點都會讓我有些猶豫。有時候真的漏掉了一些考試會出的重點,然後考不好去翻了課本或參考書,原來書上有註明啊,只是我因為我漏掉沒有用螢光筆圈起來,所以每次複習時都跳過去沒有讀到。

    我想說不定有些人也跟我一樣曾經有這樣的困擾,而現在不需要面對升學考試了,我更不太會用筆在書本上劃重點啦!
當然說起來,用筆在書本上劃重點非常方便,可以在重新閱讀時只看重點的部分。不過我習慣有些書「不在書本上劃重點」,保持書本上除了本來的文字以外,什麼都沒有的乾淨空白。
    這樣下次重新閱讀的時候,優點是,嘿,這本書像新的一樣,讀起來非常愉快~~不過也有缺點,缺點就是,明明自己已經讀過讀過了,可是不知道重點在哪裡啊……
    不過雖然自己沒有劃重點的書會讓自己不知道重點在哪裡,但也可以藉此強迫自己再次把這本書從頭到尾完整地細讀一次,而不會「只讀重點」。

    「只讀重點」,這件事會讓我們迅速獲得書本知識,但也會讓我們只能獲得書本零碎的知識。

    所以啦,因為我從學生時代就不太會劃必考的重點,我覺得一本書保持乾乾淨淨的書頁比較好,至少可以強迫自己重新好好地找出這本書的重點在哪裡,而不會被之前閱讀印象所劃下的重點所引導。
    而如果真的非常重要或比較屬於工具性的書籍,不在書本上劃重點,下次閱讀時沒辦法很快地掌握重要的內容,那怎麼辦--

    這種情況,我會做筆記,做條列式的重點筆記或摘錄出書中重要的句子。這樣下次還可以閱讀到乾乾淨淨、沒有劃過重點的書。想只看這本書的重點,則只翻閱筆記就好。
    而且做重點筆記,比直接用筆劃過重點,更能幫助我們記憶書本的重點內容啊!
    所以我習慣不用筆在書本上劃重點。

yangh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楊寒談讀書)(用「趣味」來讀書)

    有人問英國登山家喬治.馬洛里為什麼一直要爬山,他說:「因為山在那裡。」
    我在學生時代短暫參加過登山社,爬山真是一件有趣的事,背著沉重的登山背包,穿著登山靴這樣一步一步走過崎嶇的碎石子路、潮濕的森林地、陰暗的箭竹林,或者踏過整面風化碎裂的傾斜山壁,沿著山的陵線看那腳底下如綠色水波的山巒起伏。
還有因為沒有光害的緣故,夜晚不但可以看到遠方腳底下的城市燈光,也能夠看到滿天繁星。
登山是有趣的事情,能在流汗之後看見美麗的風景。

同樣讀書也可以是有趣的事情。當有人問我們為什麼要讀書的時候,我們可以說,因為考試需要、因為我想減肥所以研究塑身書、因為工作需要……但我們也可以學習馬洛里的回答:

因為書在那裡。

登山有登山的趣味,讀書也有讀書的趣味。書裡頭也有像登山時所看到的優美風景,讀書是一件有趣的事啊!我們眼睛瀏覽書本上的文字時,就像站在山上觀看美好風景似的。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家劉勰《文心雕龍》〈神思篇〉描寫作者寫作的時候:「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這段文字描述作者凝思時,思慮可以連結到數千年、想像可以綿延數萬里的時空。
而讀者呢?
讀者透過閱讀,可以看到作者所描述的數千年、數萬里的景色。這不是很棒的事嗎?
我想起了有幾次去台北時借住在朋友家時,晚上看到房間裡書架上的書,「因為書在那裡」的閱讀趣味,讓我忍不住就拿起來翻閱,然後一不小心就讀到清晨三點多……
因為讀書很有趣,不小心就讀得很晚了。
我們經常會因為「趣味」而沈浸在自己的興趣裡頭,像登山家喜歡登山,只要「山在那裡」就永遠想登山,很多年輕學生喜歡玩線上遊戲、手機遊戲,隨時都會想把手機拿出來玩遊戲。

如果也能夠在書本中找到趣味,我想任何人也能養成隨時都想閱讀的好習慣啊!

yangh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幾年前看日劇《東大特訓班》,這部日劇裡頭的主角老師要督促成績很差的學生考上東京大學。那老師要求學生對學習有「不甘心學不好」的精神,有了這種「不甘心學不好」的精神,就會拼命去學習因此而獲得好的成績。

   當然看這部日劇的時候,我大概也沒有什麼機會再準備升學考試了,不過每次讀一本很難、看不懂得書時,我總會響起這部日劇裡這種「不甘心學不好」的精神,然後也對於無法讀懂或讀完這本書抱著「不甘心讀不懂」的心態--

 

   於是就會拼命地絞盡腦汁想把手上的書讀完、弄懂。

 

   雖然這種心態不一定讓我把讀過的每本書都完全弄懂……像康德的《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或胡塞爾《邏輯研究》,即使我讀了很多遍,不知道是資質不足還是沒有老師教導的緣故,沒有辦法很坦然地說「嘿,整本書我都弄懂了!」這種話,但至少我反覆花時間閱讀了好幾遍,一直到我覺得有一點收穫,覺得這樣差不多夠了、不甘心的心情稍微平淡了、目前挑戰到這裡就可以了為止。

   我想我們人多少有不願意被別人輕視、對某些事情有這種「不甘心」的心情,而這種不願意被別人輕視或不甘心的想法,有時候會是我們積極努力以致獲得成功的動力。

   除了應付升學考試,可以抱著「不甘心學不好」的精神,努力學好每一科很難的科目,正確解答考試卷的問題外,我們確實也可以把「不甘心」的精神用在讀每一本我們覺得很難的書上頭。

 

   為什麼作者可以寫出這樣的書出來,我卻讀不懂?

   為什麼其他人能夠讀完這本書,可是我卻不行?

 

   差不多我只要問自己這樣兩個問題,就可以督促自己好好把眼前的書讀完一、兩遍,有時讀一遍完還是不懂,那麼讀第二遍、第三遍多少會更進一步掌握書本的內容啊!

   不過有時候真的有讀不懂、讀不完的書,那時候……唉,真的好不甘心啊~~~

yangh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楊寒談讀書)(不要帶著偏見去閱讀)



在我很年輕的時候,有一次在爺爺家的院子裡看書,家族中有位長輩好奇我看什麼書,他把書本拿起來翻了翻,雖然他非專門研究文學的學者、也不是廣博閱讀的讀書家,卻用很肯定的語氣對我說,這個作家都寫些無病呻吟、風花雪月的東西,讀這種書一點用處也沒有,是過氣、徒有虛名的作家。
過氣了嗎?
幾年以後,那個作家獲得了許多國家大獎,作品也翻譯成各國文字,很顯然我家族中那長輩的看法是錯的,他是帶著偏見評論這個作者、評論我手上的這本書。
我那家族長輩,肯定無法從那作家的著作中獲得感動或什麼樣的文學啟發。暫且不論某本書是不是獲得各種獎項獲市場的肯定,我想帶著偏見去閱讀,一定不會有什麼收穫的。

閱讀一本書不能夠在還沒有完全理解這本書之前就懷抱著,嘿,這個我懂了、那個我懂了……這些東西都很簡單、沒什麼價值或我根本不喜歡,這種輕視、傲慢的偏見,會讓我們忽略掉書本真正的價值。
嘿,我們假設每本市面上出版的書籍都經過出版社編輯嚴格地把關,他們考量到書本內容、社會價值、出版社品牌以及市場需求,願意花時間和各種成本印製某一本書,那這本書應該也有存在的價值,也有可以傳遞知識、豐富生活或休閒娛樂的功用。
假設在完全沒有細讀一本書就輕易地下評斷說,嘿,這本書沒有內容、對我沒有幫助,會損失很多閱讀好書的機會。

當然啦!在現今這個出版容易的時代,不能否認有很多沒什麼內容的書也很容易出版,不過孔子說過:「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想像起來,即使是比較沒有什麼內容的書,也一定有可取之處呀!
就像每個成年人都領到國小畢業證書了,可能會覺得國小課本沒有什麼可讀,都是很簡單、給小朋友灌輸基本知識的東西,但現在的國小畢業課本多少也有一些從前從前沒有學過的東西,如果稍微重新翻閱現在的國小課本,或許也能夠覺得是新鮮、有趣的體驗。
廣泛的閱讀,還得搭配能夠尊重並接受一切事物的心胸,這樣才能從書籍中儘可能地吸收到有用的東西。雖然,有些書可能真的不那麼有內容,但至少真的得多看個一、兩遍,才能較為公正、客觀地說,嗯,這本書不太適合我啊!

不能帶著偏見去看待世界或他人,同樣也不能帶著偏見去閱讀一本書哩。

yangh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有時候很喜歡某本書,會把那本書反覆讀好幾遍,說不定還感嘆,嘿,這世界上沒有比這本書寫得很更、沒有比這個作者更棒的書哩!
    不過就理性來說,不太可能有「這本書是世界上最棒的」、「這個作者是世界上最棒的」這種事情發生,說起來人類頭腦都差不多,即使我們公認寫出《相對論》的愛因斯坦IQ很高,但並不代表在《相對論》之前或相對論之後沒有更棒的科學理論,或研究物理學的學者只要懂《相對論》就夠了而不必注意其他科學家的理論。
    同理人文學科,不論是文學、歷史、經濟、政治,當然也沒有最棒的書或最好的作者。閱讀這件事是一輩子的事,我們當然也不能一輩子只欣賞一本書或一個作者而已。我們可以從這本書、這個作者為中心去進行延伸閱讀,開拓自己的閱讀視野、豐富自己的生命及思想。
    舉例來說,我如果很喜歡德國現象學家胡塞爾(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的《邏輯研究》這本書,那麼我也應該找到他的《純粹現象學通論》、《內時間意識現象學》、《第一哲學》的相關著作來讀,因為都是同一個作者寫的嘛!其思想一定有先後的啟發或影響,而胡塞爾是現象學的開山祖師,受到他影響的現象學家們如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茵加登(R. Ingarden)等人的著作也可能值得一讀。還有受到胡塞爾影響的沙特(Jean-Paul Sartre)、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伽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等人著作也值得一讀。
    甚至胡塞爾的老師弗朗茲•布倫塔諾(Franz Clemens Honoratus Hermann Brentano)也留下了不少著作,可以讓我們一窺啟發現象學哲學的思考理路。
    而小說家村上春樹寫了不少小說,也經常在小說裡引用翻譯小說的書目或對話,例如廣為人知的費茲傑羅《大亨小傳》,還有托瑪斯.曼《魔山》、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杜斯妥也夫斯基《卡拉馬助夫兄弟們》……這些作品或多或少都影響了村上春樹的創作思想。而這些書都是非常值得一讀的世界名著。
    所以欣賞一本書或一個作者並不是就非得成為這本書或作者的「親衛軍」或非得像對待婚姻那樣忠誠地「誓死只愛這本書」,這樣只會讓我們的視野變得狹隘。我們可以藉由一本書、作者生平背景或思考方式的這些線索,讓我們依循線索去找到其他也不錯或更好的書籍。
    而且因為這是由我們喜歡的作者所延伸出來的書單,因此很可能書本的內容或風格也符合我們的喜好,這真的是一種擴張自己閱讀視角的不錯方式喔!

 

 

 

yangh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因為聯繫文藝營活動工作而相識的高中生偶爾會在網路上聊天,有一次她問我,誒,老師,我有時都沒辦法提起精神好好讀書,擔心這樣下去大學會考不好,怎麼辦?你有什麼好方法嗎?
    一開始我半開玩笑的回應,我是領有國際證照的催眠師(我有NGH和AAH的催眠師證照),我可以幫你催眠讓你用功讀書……
    當然啦,「用功讀書」這種事並不需要催眠也能夠做到,有明確的目的和動機,例如明天要考數學啦……一般正常學生今晚可能無論如何都會好好用功算數學。
    可是有時的確即使有明確的目的和動機,例如明年要考大學考試或研究所考試,對於是否可以獲得理想成績總覺得忐忑不安或機會渺茫,然後就根本放棄好好讀書準備考試這件事,會花很多時間上網、看電視,也會經常和朋友出去玩,或者編織毛線圍巾或烹飪好吃的東西……總之,就是很難把心思用在讀書上。

    關於這種已經有了對讀書「明確目的」和「動機」卻提不起幹勁,沒辦法把心思用在讀書上的人,其實「催眠」多少有點幫助,當然不是很嚴肅地去找催眠師下什麼催眠指令,而是「自我催眠」--

    給自己一個關於閱讀的「心靈暗示」,改變自己對於讀書學習的心態。

    例如大家都知道孔子是非常好學的人,他讀書讀到「韋編三絕」,他自言學習的心態是「學如不及,猶恐失之。」他想像「學習」這件事就像在追趕什麼東西似的,總是怕追不上,追上了又害怕失去它。
    這種「追趕」的心態,就是孔子先生對自己關於學習、閱讀的心靈暗示。我們當然也可以借鏡作為自己學習上的「心靈暗示」,我們甚至也能夠想像我們身後有一頭老虎、獅子或拿棍子的學校老師正在追趕我們,如果我們不好好讀書的話對方就追上我們了。
    也許我們沒有這樣豐富的想像力也沒有關係,那麼就在心底對自己下一個制約--
    坐在書桌前面就想像背下命令要讀半小時的書。
    我得到一種看到書本就一定要讀二十分鐘才放下的病,如果讀不到二十分鐘這本書就會一直黏在手上。

    諸如此類,我們的想像力可以幫我們找到屬於自己的「心靈暗示」,讓我們能夠改變讀書的心態,提起幹勁好好讀書。
    至於那個打算考北部國立大學的高中女生,我詢問過她在學校的成績,差不多可能考上北部國立大學的程度--就是這樣所以沒什麼想積極讀書的幹勁吧?
    所以我建議她,想像自己目前的成績考大學時會還差20級分,那會不會緊張?
    她說會。
    我說,那就這樣想像吧。用這樣的「心靈暗示」營造一種緊張感,讓自己為了那20級分的差距好好積極地努力唸書呀 !(笑)

 

 

yangh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我們國、高中時代得準備升學考試的時候,我們早就習慣用反覆的閱讀方式、注意書本細節的閱讀方式來學習知識。

 

   「因為明天要考試啊!因為不好好讀書的話,會考不上好的學校……」,所以我們大概會拿著筆在書本上劃重點,反覆背誦記憶,事實上,只要這麼做大致上就可以把國文、歷史、地理這類文科需要記憶背誦的東西記下來,而且考試也能夠拿到符合自己預期的成績。

   但是現在問我們,嘿,請問一下高中歷史、地理在學什麼啊?

   仔細思索的結果,我們大概會支支吾吾地說,就是台灣歷史、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就是學些地理、交通、氣候和礦產之類的東西。或者乾脆說,哎唷,那種東西考試完就還給老師了,那是很久以前的事啦!

   事實上因為國文、歷史或地理這類的考試題目,都是零碎地就單一觀念或重點出題,因此只要注意細節的「零碎閱讀」,不需要整理出關於這門學科整個大的脈絡就能夠考試得到理想的成績。

   舉例來說,歷史學家可能說學習歷史可以「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藉由研習歷史,可以從朝代興亡、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和脈絡去鑑古知今。所以關於「唐代玄武門之變」可以讓我們從李世民在玄武門殺害其兄弟太子建成、齊王元吉的史實,追溯其脈絡,思考兄弟鬩牆、家族紛爭的前因後果,更進一步思考自己如何去評價「玄武門之變」、思考李世民在這事件當中的功過。然後從研究這樣的歷史讓自己有所收穫。

   但我們國、高中的歷史老師和考試題目,只要求我們記得有「玄武門之變」這件事就可以了,並不需要我們去真正瞭解歷史事件的脈絡。由於為了應付考試的學習,不一定需要深究學問的結構脈絡,所以即使我們考試得到理想的分數,但這門學科對我們人生幫助還是非常有限--

 

   讀書,得瞭解一本書的結構脈絡,才能夠掌握這本書的思想理路哩!

 

   所以即使反覆用功地閱讀一本書,沒有去瞭解這本書的結構脈絡,很難說我們確實讀懂了這本書。因此讀一本書,得問自己看看,究竟自己只是想要讀懂書本的一部份還是想讀懂整本書?(當然有時候我們只需要讀懂書籍的一部份就可以了,像我們使用電腦時,大多數人也都只是使用電腦的一部份功能,打電腦遊戲、文書處理或看影片。讀書當然也可以只想弄懂這本書的一部份……)

 

   如果我們決定真的好好讀懂一本書,讀完以後得問自己,這本書的章節為什麼這樣安排?

   所謂章節,就是這本書的大綱、結構脈絡,如果我們能夠分析並敘述這本書的結構,那麼差不多就能提綱挈領地回憶並分析出這本書的大致內容了。因此,讀完一本書,自己能不能在腦袋裡好好地說出這本書的章節脈絡出來,就是我們是不是真的有完整吸收這本書內容的基本要求。

   當然想完整地背誦一本書的章節目錄,對於一般人來說還是超級困難的事,不過當我們讀完一本書時,如果能夠在腦袋裡整擬出這本書四、五點簡單的大綱,我想由這簡單的綱要就能夠讓我們抓到整本書的主旨和內容啦。

 

 

 

yangh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的郵局提款卡壞掉了,是怎麼壞掉的呢?

   唔,上週在便利商店的提款機想領錢的時候,好像拿錯鑰匙卻想硬塞進大門鑰匙孔那樣,怎麼都插不進去。因為平常不怎麼需要花錢,所以一直拖延到今天天氣稍微好一點才去郵局申請更換新的提款卡。

   雖然說今天天氣還不錯,但蠻涼爽的,說不定這樣,我去到郵局的時候,郵局裡頭也冷冷清清,像下午的菜市場那樣,只有小貓兩、三隻踩在積水的菜市場地板嗅著腐肉或魚腥味道……唔,當然正常的郵局裡頭沒有什麼魚腥味,反正我很快地填了申請更換提款卡的單子,郵局行員在我的存摺上寫了一個日期,要我在那個日期以後來領新的卡。

   很順利地辦完了手續,走出郵局,瞇起眼睛看著陽光穿透過行道樹的樹葉,投射在人行道上像小動物一樣動來動去的影子。想起那戶頭的提款卡也壞掉了好幾次啊!

   從很小的時候初次領到提款卡開始,印象最深刻的是在花蓮讀書時有次提款卡壞掉了,得回台中原開戶的郵局辦理新的提款卡,呼,那可讓我渡過了一個多禮拜貧困拮据的生活。

 

   我很早就體認到有形的事物幾乎會毀壞,大概不會毀壞或遺失的東西只有記憶而已,而且記憶這種東西就像胚芽發酵成威士忌或啤酒那個樣子,會在腦袋裡頭形成金色的、更加美好的東西。

   例如威士忌的味道比早上起床喝黏呼呼的麥片好多了,紅酒的味道也比葡萄乾好一點,記憶這種東西也是這個樣子。認真回想起來,不管是什麼樣的經歷,形成記憶以後,都讓我覺得那段經歷值得感謝。

 

   當然,如果有些記憶被忘記了,真覺得有點可惜……呃,說到壞掉的郵局提款卡怎麼說到更抽象的記憶或經歷來了?

   因為壞掉的東西就壞掉了,那沒有辦法。我走出郵局以後,去便利商店買了一隻草莓口味的冰淇淋,然後看著郵局旁邊天橋下的人車來往。我想我們都不斷在創造經歷啦、記憶這種東西。至於壞掉的提款卡暫時不去管它也沒有關係。

 

 

 

 

yangh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讀碩士的時候,學位論文研究的主題是詩經,當時修了一門必修課程,輪到我口頭報告的時候,我援引了蠻多書目來說明關於「詩經」的某一個議題並覺得自己報告得還不錯哩!
    不過當時開那門課的老師潑了我一桶對我說:「誒,你所引用的書都有問題,對於『詩經研究』來說,不是非常有公信力的書,這樣會讓你的研究思想偏差,你得去找你指導教授,請他開書單給你,重新好好把相關的書籍讀過再說……」

    後來我並沒有去找我的指導教授請教書單,不過多年以後,我也大致上知道到底什麼書比較專業、什麼書對於「詩經研究」是比較有公信力、可靠度的資料。我怎麼會知道哪些書比較好呢?
    很關鍵的原因就是「多閱讀」。
    「多閱讀」自然就懂得挑選什麼是好書,什麼是「可以信賴的書」。
    「多閱讀」是增加自己見識的方法,但還是稍微有一些技巧的,假設我現在對於「園藝盆栽」有興趣,我們到書店或圖書館去找相關的書,通常同一類主題的書都會放在鄰近的書架上。
    我們除了閱讀自己覺得有興趣而且內容豐富的書以外,觀察哪家出版社出版的也可以是我們評判的標準。
    出版過很多書籍的大出版社的出書標準自然會稍微嚴謹些,然而是不是這方面領域專業的出版社也可以是我們考量要不要購買或閱讀這本書的原因。

例如:
若專出漫畫的出版社,突然出了一本「園藝盆栽」主題的圖文書,那麼這本書的重點可能是在「漫畫趣味」,而非「園藝本身」……

另外「作者簡介」可以知道作者是不是有「園藝盆栽」的相關背景,是園藝系教授、花藝業者或者著書立說數十年的專家?或者只是偶爾對園藝有興趣的文學作家隨手而寫的東西。這也可以是我們考量這本書的專業度。

    最後還有稍微專業一點的從「引用」來發現更具可靠度的書籍,例如大家作文時都會引用孔子的話,那麼孔子就很重要。那麼……如果很多「園藝盆栽」主題的書都引用了某某專家的說法,那麼代表這個某某專家在這方面可能是權威,我們或許可以去找某某專家的著作來讀,這樣的方式可以開拓我們的閱讀視野也可以讓我們讀到更有權威、更具公信力的書。
在我們現在印刷方便,全臺灣每個月出版的書大概比偏遠地方國小全校的學童還多,怎麼樣找到值得閱讀的好書,還真需要一點點技巧呢!

 

 

yangh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