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目前分類:楊寒談讀書 (6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讀書很重要,但我不是那種認為書本遠比網路重要的傢伙!

   善用Google或其他搜尋引擎,可以讓我們很方便找到所需要的資料,所以到了現在網路方便的時代,有時候我上課的時候也會叫學生把手機拿起來,嘿,來Google一下柳宗元的資料吧?來Google《易經》的資料吧?介紹大家一個關於《易經》不錯的網站……

 

   不過正如同學校所教授的學問比我們自己在圖書館看書所學的學問更有系統,是被教育部官員或學有專精的老師所精心設計適合學生們吸收的知識。書本的內容也比網路上的資料更有系統、更專業。

   我們可以從以下圖表來分析:

 

資訊來源

提供者,設計者

優點

缺點

學校

教育官員,學有專精的教授

  1. 知識全面而系統
  2. 循序漸進
  3. 傳授大多數學生應該掌握的基本知識
  4. 受限於學制,無法充分自由選擇想要學習的學問
  5. 課程教授有固定的進度,無法依照每個人的學習情況或需要安排教學進度。
 

書本

作者,編輯,出版社

  1. 知識有系統
  2. 書本內容經過出版社汰選、編輯
  3. 由讀者自由決定選擇閱讀、吸收
  4. 無法從一本書中獲得全面、循序漸進的學問。
  5. 讀者不知如何挑選適當的書。
 

網路

任何人

  1. 方便,隨時可利用網路搜尋
  2. 資訊豐富、多元
  3. 大多數資料沒有嚴謹的正式單位編輯、汰選,可能有錯誤的部分。
  4. 部分資料不夠全面或專業。
 

 

學校提供的知識優點在於「全面而嚴謹」。網路提供的資訊則多元而方便,但缺乏正式嚴謹的編輯,無法讓人獲得正確、有系統的資訊。

而「書本」作為知識的來源,有著「學校課程」無法提供的自由度,我們可以自由選擇想要閱讀的書,也能依據自己的情況安排自己的讀書進度,「書本」又比網路更嚴謹,對於書本內容的主題,有更完整的資訊。

在我們離開「學校教育」以後,「多閱讀書本」可以說是讓我們好好掌握某些知識很重要的管道啊!

資訊,不能完全依賴網路提供而已。

yangh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楊寒談讀書)(找出空閒時間,集中精神、快速地讀一本書)

    有「買書癖」的人多少會買了一些書回家但卻從來沒有讀過,也有的人雖然偶爾買了書,但總覺得沒有時間讀書。
    的確我們大多數的人都會覺得「哎唷,我好忙、好忙……都沒時間看書了。」所以明明知道「閱讀」是一件好事,但很難提起精神來做。尤其對有「買書癖」的人來說,花兩、三百元買一本書遠比花兩、三個小時看書簡單得多,因此家裡就越堆越多沒有看過的書。
    但我想只有一種情況的人是沒時間看書的,就是生活中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別人管的」,例如:

一、    在軍隊中服役的小兵,可以說24小時都是上班時間。長官要你拔草就拔草,要你唱軍歌就唱軍歌,要你操課前喝水500C.C,你就不能只喝400C.C……
二、    在無良老闆所經營的公司工作,經常一天上班16個小時以上,即使剩下來的時間還得吃飯、洗澡、睡覺,這種人大概努力活著就不容易了,別說要打起精神讀書(得悲哀的承認,這種情況大概在台灣不少見)……

除了處於這兩種情況的人,每個人應該多多少少可以在一天當中擠出些許時間來讀書,因為一天當中,扣除正常工作、上學的時間外,屬於能夠自己控制、調配的時間還是很多呀!大致上那些時間我們會用來:

一、    看電視
二、    逛街
三、    上網
四、    玩手機
五、    玩電腦遊戲
六、    和家人、朋友聊天
七、    吃飯
八、    洗衣服
九、    打掃、整理房間

只要在這些時間裡頭,各節省出一點時間出來,那麼每個人或多或少應該一天可以找到半個小時或更多的時間作為「閱讀」的時間。
這樣日子過得忙碌的人,因為可以作為「閱讀用」的時間時間不太多,所以想要充分利用時間讀書時,非得集中精神,專注在書本上才行。
因此好不容易擠出了一段「閱讀時間」,或許設定「半個小時」或「一個小時」,可以用手機或手錶設定鬧鈴時間,然後把自己關在房間裡,這個時候除了讀書之外,不要做任何事,不接電話、不和任何人聊天、不上網……完全只專注書本的內容。
    這個閱讀時間裡,一開始要求自己「把房門鎖起來」、「手機開飛航模式」、「電腦關掉或離線」非常重要,雖然這只是一個形式,房門鎖起來了,自己可以打開、手機也可以隨時恢復連線狀態……但這樣的動作告訴自己,嘿,我現在真的要專心讀書了的決心。
    一旦下了這樣的決心,就好好地「集中精神、快速地讀一本書」吧!

yangh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的碩士論文以「詩經」為研究範圍。
歷來很多人《詩經》註解詩經,所以我寫論文的時候得參考很多人的註本,得從《毛傳》、《鄭玄箋》、朱熹《詩集傳》、方玉潤《詩經原始》或《皇清經解》裡頭的註本等等去找到可以作為我詮釋「詩」的佐證。
也就是光寫短短的詩論,得同時看好幾本註解詩經的書呀!
因為每個人對於「詩」都有稍微不同的說法,得去研析我到底認同哪一種解釋詩的立場,而有時詩篇裡頭有些名詞,還得查《爾雅》、《說文解字》或《釋名疏正》之類的字書。研究所時期這樣寫論文的訓練,讓我想要研究某一主題或者對某事物有興趣的時候,會想一口氣讀很多相同主題的書。

    例如有一陣子我對烹飪有興趣,一口氣買了「電鍋菜食譜」、「醬汁配料食譜」、「牛肉麵食譜」、「家常菜食譜」之類的好多書回家,甚至也研究了「中餐廚師證照檢定」的菜色。
    雖然沒有辦法一下子練習做那麼多菜餚,但那陣子的確對於食材的掌握、料理的方式稍微有更深的認識。
    在我讀博士班時,還有一個時期我對塔羅牌蠻有興趣的,研究除了一般常見的「偉特牌」外的其他圖案的紙牌,也買了不同塔羅牌的書籍,關於「直覺解牌」、「系統解牌」、「輕鬆了解塔羅牌」的書,也有專門論述「塔羅牌逆位」或「塔羅牌牌陣」的書。除了自己買書之外,也去圖書館借相關「塔羅命理」的書籍來研究。
    那些塔羅牌主題的書籍中,有的書寫得偏難,有些書寫得又太過簡略,有些書語焉不詳,而專門論述「塔羅牌逆位」的書可以讓讀者更深入理解怎麼去詮釋「逆位的牌」。
讀了那全部加起來可能超過三十本的書籍,讓我能夠吸收各家塔羅牌作者的精華,從中挑選我能夠吸收的「塔羅牌知識」並且運用。(嘿,我還真的曾經在台中的一中商圈擺攤占卜塔羅牌一個下午,也曾經在大學裡頭開過「命理學與文學」的課程哩!)
    
    我想說的就是,假設我們有一個想研究或有興趣的主題,不妨去大量閱讀同一主題的相關書籍。因為每一本書都有這本書的優點和侷限,也不一定每一本書都適合我們自己所需要的情況。我們不可能只讀一本書就成為某種學問或技術的專家,想稍微深入了解某主題的知識,就得多讀這方面的書,讀多了,才可能變成專家呀!

yangh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楊寒談讀書)(從「文字」到「想像」的「情境閱讀」)

 

   在知名的動畫社群網站裡頭,很年輕的網友們發文章討論這部由輕小說改編的動畫內容,有網友說:「我不看小說,我只看動畫……小說字太多了,還要想像畫面,很麻煩。」

 

   的確比起小說,看動畫--有畫面,而且畫面會動。把原本的文字都轉換成畫面了,觀賞起來比較輕鬆。

   我們閱讀小說的過程呢?大致上可以說是由文字轉換成畫面然後聯繫成情節的理解過程。

   也就是「文字→畫面→情節→故事」的理解過程,漫畫則將敘述文字轉化成圖畫,僅保留對話內容狀聲詞,變成「畫面→情節→故事」的理解過程。而動畫呢?

   動畫的畫面會動(咦?這是廢話),所以動畫的畫面直接演繹出情節出來,可以說觀看動畫直接是「畫面(情節)→故事」,相比較下:

 

小說:「文字→畫面→情節→故事」

漫畫:「畫面→情節→故事」

動畫:「畫面(情節)→故事」

 

觀賞動畫省略了「文字→畫面」的理解思維過程,也就是在腦袋裡將文字轉化成畫面,然後又在腦袋裡將畫面演繹成情節的想像過程。所以觀賞動畫自然比較輕鬆囉!

不必動腦袋去想像那些畫面內容。

不過閱讀文字的樂趣和用途也在於「想像」,閱讀文字作品是可以訓練我們的想像能力的,我們「越熟練地閱讀文字作品」等於「越熟練地運用腦袋想像事物」,間接地,我們的思考能力也跟著提升。

而且文字並不僅限於描寫畫面,抽象的內心語言、形而上的思考、氣味、觸覺都只能用語言文字細膩地形容出來。

閱讀文字作品,可以訓練自己的想像、思考能力。

而透過「情境閱讀」的情境想像,幫助我們彷彿身歷其境地在文字所描述的世界裡頭,這樣立體而鮮明的想像,可以幫助我們對於書本的內容更加深刻。例如雷克.萊爾頓的小說《波西傑克森:神火之賊》開頭的部分:

 

我祈禱這趟校外教學一切順利,至少這次別出事就好。這樣我就不會惹上麻煩。

各位,我大錯特錯。

看吧,每次校外教學總會有壞事降臨在我頭上。就像五年級去參觀薩拉多加戰場時,我就出了個包,那是和美國獨立戰爭的大砲有關的意外,雖然沒有瞄準到校車,不過我還是被趕了出去……

 

這是以「波西.傑克森」為主角的第一人稱小說,這段文字很容易讓我們聯想「我就是一個被認為經常惹麻煩其實很無辜的男孩」,抱持著這樣的立場去想像「我」在薩拉多加戰場時,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古大砲發射了……不知道炸到了什麼東西,小說沒有寫,但是我們可以想像場面一團混亂,人們驚慌失措、尖叫的場面,我是波西.傑克森,覺得好笑、茫然或害怕又被誤會的心情看眼前的慌亂。

 

而「情境閱讀」的立體想像不僅適用於小說,例如讀高中地理課本,高中地理課本可能告訴我們:

「海南島是海洋性熱帶季風氣候,島上的石碌鐵礦,是中國少數豐富的鐵礦產地。」

現在讓我們想像海南島,想像一個情境:

我是一個煉鋼廠的採購經理,剛降落在海南島的機場,我要去「石碌鐵礦」簽採購鐵礦的合約。剛走出機場,我覺得氣溫比其他地方熱了一點,而且濕度有點高……

 

雖然現實情況的煉鋼廠採購經理可能不會到海南島去,但我們想像出這樣鮮明立體的情境。讓我們對於「海南島」、「石碌鐵礦」、「海洋性熱帶季風氣候」幾個需要背誦的詞,用情境畫面的方式記憶下來了。

同樣啦,高中歷史課本裡頭,李鴻章簽訂「馬關條約」,我們也藉由想像他簽訂馬關條約的情形,把這一段歷史用類似電影情節、小說故事的方式,更深刻、立體地記憶下來。

 

閱讀可以訓練我們的想像力,而想像力可以幫助我們將事物記憶、理解得更深刻。說起來,「閱讀」與「想像」是可以相輔相成的呀!
 

yangh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讀有內容的書,是可以增廣見識、刺激想像和訓練思考能力的。
    但不論在學校上課或閱讀一本書,沒有「問題意識」,人類文明是不會進步的……
    例如國中國文老師說: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中國唐朝詩人,祖籍隴西。有「詩仙」、「詩俠」、之稱,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

    沒有「問題意識」的學生就乖乖地把這段文字背下來,然後考試獲得好成績。但有「問題意識」的學生在這簡短的文字中可以產生哪些問題呢?

一、    什麼是「字」?為什麼要「字」太白?
二、    什麼是「號」?為什麼要「號」青蓮居士?
三、    李白真的是隴西人嗎?(關於這點,中文學者曾考證出不同的說法)
四、    為什麼有「詩仙」、「詩俠」的稱呼?
五、    什麼是「浪漫主義」?
六、    中國有其他「浪漫主義」的詩人嗎?

這一段簡短文字就可以延伸出這麼多問題,然後拿這些問題通通去問國文老師嗎?呃……當然不是啦,可以藉由這些問題去「延伸閱讀」,擴大自己的閱讀書目,去圖書館借有關「李白」主題的書籍、「浪漫主義」主題的書籍,專家「們」的研究當然比直接問身邊的人能夠獲得更豐富、更精確的答案。

    有「問題意識」並且願意去追溯答案的人,可以獲得更多思考的機會和學問。

    我們在閱讀一本書的時候,當然得先信任這本書的作者是此書的專家,不帶偏見地好好閱讀這本書,然後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基於「問題意識」去挖掘書中的問題。
「為什麼作者要這麼寫?」
「關於作者的敘述有沒有可能有其他敘述方式或相異的內容?」
「從這個問題可以延伸出哪些方面的思考?」
「關於這部分內容,有沒有可能其他書籍寫得更好?」

這是我們可以根據書本內容提出來的問題,當然不同性質、不同內容的書籍,可能會引發我們不同的問題。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不斷問自己:

「這一本書讀到目前為止,我有什麼感覺或收穫?」
「這本書對我的現實生活有沒有幫助?」
「這部分的內容怎麼運用在我的現實生活上?」
「我還記不記得前面的內容?」
「讀到現在有沒有無法理解的部分?(如果有……可能要問別人或者在從不懂的地方看一次)」

在閱讀一本書的過程中,不斷地對書本內容或對自己拋出問題,認真藉由「閱讀的文字」督促自己去思考--
    只有帶有思考意味的閱讀,才會真正讓我們進步啊!

yangh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很小的時候,我們讀國文課本裡的課文或者讀完某一本書時,老師就會問我們「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麼」、「這本書的主旨是什麼」之類的問題。

   一般來說,我們得認真讀了課文或某本書,才能夠回答出這篇課文或者本書的主旨是什麼。所以能夠嚴謹地說出「主旨」,就代表我們已經將某篇文章或書本的內容融會貫通,而能夠精簡扼要地回答出來。

   不過對於讀完一本書,然後扼要地說出這本書的主旨,我們可能覺得「一本書的主旨」太簡略了,實在沒辦法代表這本書的完整內容或自己讀完這本書的收穫。

   例如:

 

J.K.羅琳的小說《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的主旨,就是主角和他的朋友們在魔法學校保護魔法石以免被弗地魔王偷走的故事。

   巴爾札克《高老頭》主旨在於凸顯、嘲諷病態的父愛和資產階級對財富至上的觀念。

   大仲馬《三劍客》是主角和三個火槍手的故事。

   RN.艾略特(ElliottRN.)的《艾略特波浪理論全集》是由自然波浪律動的觀念來研究股票金融市場的起伏。

 

   好啦!從這些主旨我們就知道那些書在寫什麼。

   不過即使知道了那些書籍的主旨,也沒辦法從主旨感覺到小說天馬行空的想像力、細膩的人物描述,更不可能從《艾略特波浪理論全集》的主旨了解到怎麼利用「波浪理論」來詮釋股市的漲跌。

   所以知道或記得讀完一本書的主旨對我們的幫助並不太大,得要更細部的主旨分析。

   這種「分段式主旨分析」的閱讀方式,對於閱讀古文或艱澀的書籍特別有用,尤其艱澀的哲學書,有時一段就上千字,一個完整的句子可能就上百字,這時候我們還得問自己:「這一個句子的主旨是什麼?」

   所以內容非常簡單的書,我們只需要稍微知道這樣的書主旨就夠了。

   稍微困難的書,我們可能需要分析每章節的主旨。

   更困難的書,需要分析每頁的主旨。極困難的書就需要弄懂每段或每個長句子的主旨。

   當我們都能夠說得清楚「章節主旨」、「段旨」以後,我想更能夠了解一本書的內容了!

   因此讀書不能夠只是說「嘿,我讀完了,我知道這本書的主旨是……」,更細部的章節主旨或每頁的大致內容,是不是可以也說得出來呢?

   我們可以用下表格表示:

書籍難易度

需要弄懂的內容

好簡單!

只要知道「書的主旨」就可以了。

簡單

可以說出「每章的主旨」。

有點難

可以說出「每小節的主旨」。

可以說出「每一頁的主旨」。

好難喔!

可以說出「每一段落的主旨」。

 

從這個表格,我們可以發現到越艱澀的書就越需要詳細閱讀、去詳細地理解每一段落的內容。

   內容艱深或豐富的書,本來就不應該囫圇吞棗嘛!

   關於「分段式主旨分析」的閱讀,可以訓練我們仔細閱讀書本內容,同時告訴我們,「閱讀」不只是需要知道這本書在寫什麼、知道主旨就可算是把這本書讀完了

yangh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類的思考是有邏輯性的,因此書本的內容必然符合思考的邏輯、論述的邏輯。而通常顯而易見的邏輯思考在於--「因果關係」。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這個世界所有的事情都是根據某種原因產生了某種結果,具有符合邏輯的因果關係,書本的內容同樣也符合這樣「因果」的邏輯思維。我們可以試想一本書敘述了毫無因果關係的故事:

有一天太陽升起的時候,然後天就黑了。有個老人養了一隻名叫「小黑」的狗死了,他到隔壁村莊領養了這隻叫「小黑」的狗。
到隔壁村莊的時候下了雨,地面上非常乾燥……

我們讀到上面這段文章所敘述的故事,我們會覺得非常混亂,為什麼「太陽升起」然後「天就黑了」……為什麼小黑死掉了以後,老人才到隔壁村莊養了叫小黑的狗……為什麼下雨的時候,地上非常乾燥?
    完全沒有邏輯性嘛!這樣的文字我想任何讀者都無法接受……
    我們讀者預期讀到的書、或願意讀到的書一定都是具有「因果關係」、「符合邏輯」的書,即使是經濟、政治、思想、商業之類的文章也必須能夠有「合理的原因」推論出「合理的結果」出來啊!

    說到這裡,一篇文章、一本書它必然有具「因果關係」的內在脈絡,運用「邏輯思維」的閱讀方式就是很快地能從文字、書本當中發現關鍵字,發現這些文字當中具有邏輯性的思考陳述,然後在腦袋裡用更精簡的語言重現出來。
    所以「邏輯思維」的閱讀流程為:

一、    快速找出文章的關鍵字
二、    運用邏輯重新組合那些關鍵,在腦袋裡形成更精簡的敘述
三、    記憶或再次理解

然而在「記憶」或「再次理解」的這個階段時,以「因果關係」的敘述文字而言,我們理解的時候可能只要記得「原因」,就能運用想像力、推理能力順利地導論出結果出來,例如: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樣簡單的因果關係。

我們只要記得「種瓜」、「種豆」,就能夠延伸出「得瓜」、「得豆」。或看見財金新聞:「臺灣加權指數下半年上漲20%,股民……」
股民怎麼樣呢?因為臺灣股市上漲,一般投資股市的大眾通常都會賺錢、開心、高興,對政府或對經濟景氣有信心……股市上漲的原因,差不多會導出投資人賺錢的結果。
這樣從「原因」導出「結果」的理解,可以幫助我們更快速的閱讀、並可以在閱讀的同時,幫助我們輕鬆記憶和訓練我們的思考能力。

「因果式閱讀」也就是在閱讀、思考並詮釋一本書或一篇文章的時候,不斷地重新整理思考文字的脈絡,找出前後「因果關係」,並且試著對自己拋出問題。在這段文字當中,什麼是原因?什麼是結果?
這樣的思考也容易讓我們更加理解一本書或一篇文章的內容、脈絡或情節。
例如高中地理課本裡頭,阿根廷最大的港口是布宜諾賽勒斯:

原因:
布宜諾賽勒斯是阿根廷最大的港口。
結果:
阿根廷首都,政治、經濟中心。
阿根廷交通中心,南美洲最大鐵路樞紐。

而我們也能在小說情節裡發現其因果關係:

一、    在大仲馬《基督山恩仇記》小說裡,主角被關進監獄的原因是什麼?主角逃出監獄的結果是什麼?
二、    在巴爾札特《高老頭》小說裡頭,高老頭寵愛女兒們造成了什麼樣的結果?

當然有沒有可能在文章當中出現特例的「因果關係」?
當然有啦!
例如「臺灣加權指數下半年上漲20%,期貨空單大戶慘兮兮」這樣的消息,可能會出乎我們意料之外,但是這樣意外的「因果」,我們反而無須特別去記憶或理解就能夠印象深刻了。

閱讀一本書,並試著找出文字裡頭的「因果關係」,是讓我們能夠一面閱讀、一面思考又幫助記憶的好方法!

yangh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中的時候有很長一段時間住校,我其實很討厭住在高中宿舍……每天晚上有三、四個小時的自習課,有舍監巡邏檢查大家的用功狀況,即使生病得快死掉也得等舍監或家長來帶就醫,平常絕對不可以踏出學校一步……
所以啦,每次週日下午回學校宿舍報到前(好像義務役士兵回軍營、囚犯回牢籠),我都會和室友在校外逗留,其實校外並沒什麼地方好去,電玩遊藝場、超市或漫畫出租店之類的地方,我有一個室友很喜歡在漫畫出租店看小說,不論言情小說、武俠小說、科幻小說或玄幻小說他都喜歡看。

有一次我那室友說:「我也好想寫科幻小說……龐大宇宙艦隊在星系間交戰……」然後他轉念一想,對我說:「誒,你以後不是要讀中文系嗎?你來寫這樣的科幻小說好了。」
「我幹嘛幫你寫故事?」我說。
他回答我:「因為我不會寫啊,因為我只是一直讀,但如果你寫出來了,我可以跟你說好不好看、我喜不喜歡……」
「然後建議我怎麼修改嗎?」
「嘿,那我辦不到,我只是讀者。」

我這個高中室友讀了很多小說,但他沒有自信寫出屬於自己的小說,唔,大概要努力寫出長篇小說也很困難……但他也自承說,雖然讀了那麼多小說,他只是「一直讀」,只能判斷這個小說、那個小說是不是他喜歡的書。

多年以後,我想起這件事的時候,會覺得一個人花了很多錢在漫畫出租店裡讀遍了小說,卻只能說出某部小說好不好看、是不是他喜歡的書,這樣不是太可惜了嗎?
我們進行「閱讀」這樣的活動,並不是為了累積讀書量,不是為了對別人說,嘿,我讀了這本書、讀了那本書……今年我累積讀了1000本書了喲。
就像我們在操場上跑步,主要並不是計算我們跑了幾圈操場,而是能夠讓我們跑得更快、跑出自己健康的身體。

而讀書呢?累積龐大的閱讀量並非讓我們成為「讀書家」,而是除了享受樂趣之外,能藉由閱讀去擴大自己的見聞、刺激自己的想像力並增加自己思考的能力。
閱讀可以說是幫助我們成為更懂得思考的「生活思想家」。
在「閱讀」之中累積了多少讀書量,記憶了多少東西,其實無關緊要。
「藉由閱讀,訓練自己思考或想像、創造了什麼樣的感動。」才是更重要的事。
千萬別讓自己只是一個單純累積閱讀量的「讀書家」啊。

yangh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論語》孔子勸弟子學詩的時候,告訴門人學詩的功用:

小子何莫學乎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

這段文字說明了孔子認為詩的用途是可以興發情感,可以觀察社會風俗,可以藉由詩溝通思想而和睦相處,可以藉由詩批評時政,也能夠藉由學詩懂得孝敬父母,侍奉君王。
    當然啦!這是孔子那個時代認為「詩」所能達到的功用。在《左傳》裡頭,我們可以看到春秋時代的外交官引用《詩》作為外交語言,臣子用《詩》來勸諫君王。
《詩》在當時是有非常實際的社會功用,孔子還說過:「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孔子認為學好《詩》就應該能夠治理國家、出使他國。因此孔子鼓勵徒弟好好學《詩》。

講了這麼多,孔子也會從「詩用途」的角度來鼓勵學生學習。
而我們當然也可以從「讀書有什麼用?」的「書用途」來增加自己閱讀的企圖?
而「讀書有什麼用?」
當然對自己拋出「讀書有什麼用?」這樣的問題時,還得先確定到底所謂的「讀書」指的是以下三者的哪一種:

一、    在學校求學
二、    泛指各種書籍
三、    某本特定書籍

讀書當然應該有用的,所以在人類有文明以來,讀書的行為在大多時候都是被鼓勵的。但在這裡我沒有特別想要分析以上三種「讀書情況」究竟對我們有什麼幫助,因為「讀書」是自己的事,藉由閱讀所獲得的思考及學問是不是對自己的生命有幫助,大概只有自己最清楚。
我想提出的是「建立自己的『書用途』觀念」,由自己來告訴自己,讀這本書、讀那本書有什麼用?

可是我想像如果我拿某一本書(或教科書)去問我的學生說,嘿,這讀這本書有什麼用?
很可能立刻就會獲得「考試可能會考」、「應該很有用」、「沒有用」之類這樣的答案。但這樣不經思考而立即獲得的答案,不是最好的答案。
當我們想要一本書或者在書店裡選擇是不是購買這本書的時候,我們或許有預期讀了這本書以後有什麼用?
對於一本書的用途,我們大致上可以歸類為五大項:

一、    休閒娛樂
二、    豐富思想
三、    增廣見聞
四、    生活需求
五、    增加專業技能

選擇閱讀某本書籍的時候,我們可以從這五項來判斷讀這本書對我們「有什麼用?」。其實判斷一本書的用途,也就是「作者寫這本書目的」。
所以呢,嘿,可以從「序」或「後記」裡頭找到「作者寫這本書目的」的相關線索,進而去判斷「這本書的詳細功用」。

我們選擇閱讀一本書的「書用途觀念」就可分為三個階段目標:

一、    瞭解作者寫這本書的目的
二、    預期我讀這本書所能達到的效果
三、    短期內讀完這本書之後的收穫

    前面兩個階段是幫助我們判斷是不是應該讀這本書?應該要花多少時間和精神來閱讀這本書?要詳細閱讀還是略讀呢?需不需要一邊閱讀一邊做筆記?
    第三個階段則是檢視自己讀完這本書的收穫,是不是真的如預期達到「閱讀這本書的效果」。
    我想藉由這樣「書用途觀念」的建立,更能幫助我們選擇自己想閱讀的書,能更加確定我們讀完了哪些書會有哪些收穫和成長。
也能持續地讓我們維持閱讀的好習慣。

yangh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楊寒談讀書)(從「生活趣味」到「生命變好」的閱讀享受)

    雖然很多人認為現在的年輕學生沒有看書習慣,可是事實上很多人會看網路小說、小說漫畫出租店裡也不太缺乏看書的客人。而且對「網路小說」的讀者而言,每天在小說網站上閱讀一、二十萬字小說的人還不在少數哩!
    別覺得「每天閱讀一、二十萬字」太誇張--中國最大網路小說網站裡有成千上萬個網路小說作者,很多小說作者都號稱「每日更新萬字」以上,差不多只要每天追蹤十部小說的連載,差不多一天就有十萬字以上的閱讀量了。
    而因為網路小說的文字簡淺通俗,即使每天讀十幾二十萬字,就像我們利用早餐時間看報紙那樣輕鬆(報紙的字數也很多呀),加上網路小說符合年輕人的趣味,因此很多學生有「大量閱讀網路小說」的興趣。

    我也覺得網路小說很有趣,有些題材天馬行空、甚至一般人很少注意到的,例如主角穿越到某個時代、主角穿越到電影或電腦遊戲裡頭去,或設想世界末日以後的蠻荒故事……讀這些故事感覺可以暫時從現實當中抽離出來,跟隨著作者的想像力一起歷險。
    看漫畫也有同樣的功能,情節輕鬆、有趣,而且有超乎現實的幻想情節。

    呃,不過說起來每天看十萬字小說,一年看3650萬字小說,五年下來將近看了兩億字的小說,十年就讀了四億字的小說……
或者假設我們從國中開始一直到大學畢業每天看一本漫畫書,十年下來會累積3650本漫畫書(若每週看一本漫畫書,則十年下來累積480本漫畫書)。

這樣了不起的閱讀量很棒對吧?

不過閱讀了這麼多書以後,如果收穫和感想只是「很有趣」,不覺得太可惜了嗎?
所以關於閱讀,除了「生活趣味」外,我們應該稍微期待閱讀也能讓「生命變好」,畢竟大家覺得讀書本來就是一件好事嘛……

怎麼樣的閱讀能讓「生命變好」?
重點是,閱讀以後,我們的思想藉由書本內容改變了多少?成長了多少?
藉由閱讀,我們的思想能夠成長而變得更好,才有可能使生命變得更好。

當然讀比較艱澀、比較難一點的書,因為艱澀的內容通常含有比較豐富的思想性、細膩的敘述或深刻的生命體驗,所以在覺得閱讀以後,嘗試挑戰閱讀「難一點」的書,不受限單一主題、單一類型的書籍,是「生命變好」的閱讀。

另外也不是說淺顯的小說或漫畫只有「生活趣味」的閱讀享受而已。
因為不管圖畫、文字,或作家的文筆如何。
書本的內容就是作家思想和情感的表現,即使是漫畫書,漫畫故事裡的情節,人物關於親情、友情或愛情的互動,面對難題時受挫、恐懼或勇敢面對的態度,都可以讓我們思考而有所成長。
所以啦,重點是我們讀了某本書以後,是否只是覺得「很有趣」、「不有趣」這樣簡單的反映?
或者,可以珍惜每次閱讀一本書的機會,每次閱讀以後都能夠藉由思考書本內容而有收穫。

說到這裡,就能夠很清楚知道,閱讀除了「趣味」外,還可以讓我們「生命變得更好」的兩種可能:

一、    更廣泛地閱讀,挑戰更艱澀、困難的書。
二、    更認真反思書本的情節而有所收穫。

yangh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中學時讀書,經常會用紅、藍筆或各種顏色的螢光筆在書本上劃重點,這樣一來當我們要複習的時候就能很清楚地找到重點、關鍵字,只要反覆閱讀那些重點或關鍵字就能夠讓我們考試達到預期的成績。
    說起來,我中學時代成績並不是很理想,雖然也會好好地讀書,買了幾本參考書,同樣拿營光筆劃重點,可是如果重點劃太多的話,幾乎整本書都是重點了嘛!
    如果劃太少,可能書本裡有很多重點會不小心漏掉。
    所以那時候每次斟酌到底這本書、這一章節哪裡是重點都會讓我有些猶豫。有時候真的漏掉了一些考試會出的重點,然後考不好去翻了課本或參考書,原來書上有註明啊,只是我因為我漏掉沒有用螢光筆圈起來,所以每次複習時都跳過去沒有讀到。

    我想說不定有些人也跟我一樣曾經有這樣的困擾,而現在不需要面對升學考試了,我更不太會用筆在書本上劃重點啦!
當然說起來,用筆在書本上劃重點非常方便,可以在重新閱讀時只看重點的部分。不過我習慣有些書「不在書本上劃重點」,保持書本上除了本來的文字以外,什麼都沒有的乾淨空白。
    這樣下次重新閱讀的時候,優點是,嘿,這本書像新的一樣,讀起來非常愉快~~不過也有缺點,缺點就是,明明自己已經讀過讀過了,可是不知道重點在哪裡啊……
    不過雖然自己沒有劃重點的書會讓自己不知道重點在哪裡,但也可以藉此強迫自己再次把這本書從頭到尾完整地細讀一次,而不會「只讀重點」。

    「只讀重點」,這件事會讓我們迅速獲得書本知識,但也會讓我們只能獲得書本零碎的知識。

    所以啦,因為我從學生時代就不太會劃必考的重點,我覺得一本書保持乾乾淨淨的書頁比較好,至少可以強迫自己重新好好地找出這本書的重點在哪裡,而不會被之前閱讀印象所劃下的重點所引導。
    而如果真的非常重要或比較屬於工具性的書籍,不在書本上劃重點,下次閱讀時沒辦法很快地掌握重要的內容,那怎麼辦--

    這種情況,我會做筆記,做條列式的重點筆記或摘錄出書中重要的句子。這樣下次還可以閱讀到乾乾淨淨、沒有劃過重點的書。想只看這本書的重點,則只翻閱筆記就好。
    而且做重點筆記,比直接用筆劃過重點,更能幫助我們記憶書本的重點內容啊!
    所以我習慣不用筆在書本上劃重點。

yangh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楊寒談讀書)(用「趣味」來讀書)

    有人問英國登山家喬治.馬洛里為什麼一直要爬山,他說:「因為山在那裡。」
    我在學生時代短暫參加過登山社,爬山真是一件有趣的事,背著沉重的登山背包,穿著登山靴這樣一步一步走過崎嶇的碎石子路、潮濕的森林地、陰暗的箭竹林,或者踏過整面風化碎裂的傾斜山壁,沿著山的陵線看那腳底下如綠色水波的山巒起伏。
還有因為沒有光害的緣故,夜晚不但可以看到遠方腳底下的城市燈光,也能夠看到滿天繁星。
登山是有趣的事情,能在流汗之後看見美麗的風景。

同樣讀書也可以是有趣的事情。當有人問我們為什麼要讀書的時候,我們可以說,因為考試需要、因為我想減肥所以研究塑身書、因為工作需要……但我們也可以學習馬洛里的回答:

因為書在那裡。

登山有登山的趣味,讀書也有讀書的趣味。書裡頭也有像登山時所看到的優美風景,讀書是一件有趣的事啊!我們眼睛瀏覽書本上的文字時,就像站在山上觀看美好風景似的。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家劉勰《文心雕龍》〈神思篇〉描寫作者寫作的時候:「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這段文字描述作者凝思時,思慮可以連結到數千年、想像可以綿延數萬里的時空。
而讀者呢?
讀者透過閱讀,可以看到作者所描述的數千年、數萬里的景色。這不是很棒的事嗎?
我想起了有幾次去台北時借住在朋友家時,晚上看到房間裡書架上的書,「因為書在那裡」的閱讀趣味,讓我忍不住就拿起來翻閱,然後一不小心就讀到清晨三點多……
因為讀書很有趣,不小心就讀得很晚了。
我們經常會因為「趣味」而沈浸在自己的興趣裡頭,像登山家喜歡登山,只要「山在那裡」就永遠想登山,很多年輕學生喜歡玩線上遊戲、手機遊戲,隨時都會想把手機拿出來玩遊戲。

如果也能夠在書本中找到趣味,我想任何人也能養成隨時都想閱讀的好習慣啊!

yangh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幾年前看日劇《東大特訓班》,這部日劇裡頭的主角老師要督促成績很差的學生考上東京大學。那老師要求學生對學習有「不甘心學不好」的精神,有了這種「不甘心學不好」的精神,就會拼命去學習因此而獲得好的成績。

   當然看這部日劇的時候,我大概也沒有什麼機會再準備升學考試了,不過每次讀一本很難、看不懂得書時,我總會響起這部日劇裡這種「不甘心學不好」的精神,然後也對於無法讀懂或讀完這本書抱著「不甘心讀不懂」的心態--

 

   於是就會拼命地絞盡腦汁想把手上的書讀完、弄懂。

 

   雖然這種心態不一定讓我把讀過的每本書都完全弄懂……像康德的《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或胡塞爾《邏輯研究》,即使我讀了很多遍,不知道是資質不足還是沒有老師教導的緣故,沒有辦法很坦然地說「嘿,整本書我都弄懂了!」這種話,但至少我反覆花時間閱讀了好幾遍,一直到我覺得有一點收穫,覺得這樣差不多夠了、不甘心的心情稍微平淡了、目前挑戰到這裡就可以了為止。

   我想我們人多少有不願意被別人輕視、對某些事情有這種「不甘心」的心情,而這種不願意被別人輕視或不甘心的想法,有時候會是我們積極努力以致獲得成功的動力。

   除了應付升學考試,可以抱著「不甘心學不好」的精神,努力學好每一科很難的科目,正確解答考試卷的問題外,我們確實也可以把「不甘心」的精神用在讀每一本我們覺得很難的書上頭。

 

   為什麼作者可以寫出這樣的書出來,我卻讀不懂?

   為什麼其他人能夠讀完這本書,可是我卻不行?

 

   差不多我只要問自己這樣兩個問題,就可以督促自己好好把眼前的書讀完一、兩遍,有時讀一遍完還是不懂,那麼讀第二遍、第三遍多少會更進一步掌握書本的內容啊!

   不過有時候真的有讀不懂、讀不完的書,那時候……唉,真的好不甘心啊~~~

yangh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楊寒談讀書)(不要帶著偏見去閱讀)



在我很年輕的時候,有一次在爺爺家的院子裡看書,家族中有位長輩好奇我看什麼書,他把書本拿起來翻了翻,雖然他非專門研究文學的學者、也不是廣博閱讀的讀書家,卻用很肯定的語氣對我說,這個作家都寫些無病呻吟、風花雪月的東西,讀這種書一點用處也沒有,是過氣、徒有虛名的作家。
過氣了嗎?
幾年以後,那個作家獲得了許多國家大獎,作品也翻譯成各國文字,很顯然我家族中那長輩的看法是錯的,他是帶著偏見評論這個作者、評論我手上的這本書。
我那家族長輩,肯定無法從那作家的著作中獲得感動或什麼樣的文學啟發。暫且不論某本書是不是獲得各種獎項獲市場的肯定,我想帶著偏見去閱讀,一定不會有什麼收穫的。

閱讀一本書不能夠在還沒有完全理解這本書之前就懷抱著,嘿,這個我懂了、那個我懂了……這些東西都很簡單、沒什麼價值或我根本不喜歡,這種輕視、傲慢的偏見,會讓我們忽略掉書本真正的價值。
嘿,我們假設每本市面上出版的書籍都經過出版社編輯嚴格地把關,他們考量到書本內容、社會價值、出版社品牌以及市場需求,願意花時間和各種成本印製某一本書,那這本書應該也有存在的價值,也有可以傳遞知識、豐富生活或休閒娛樂的功用。
假設在完全沒有細讀一本書就輕易地下評斷說,嘿,這本書沒有內容、對我沒有幫助,會損失很多閱讀好書的機會。

當然啦!在現今這個出版容易的時代,不能否認有很多沒什麼內容的書也很容易出版,不過孔子說過:「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想像起來,即使是比較沒有什麼內容的書,也一定有可取之處呀!
就像每個成年人都領到國小畢業證書了,可能會覺得國小課本沒有什麼可讀,都是很簡單、給小朋友灌輸基本知識的東西,但現在的國小畢業課本多少也有一些從前從前沒有學過的東西,如果稍微重新翻閱現在的國小課本,或許也能夠覺得是新鮮、有趣的體驗。
廣泛的閱讀,還得搭配能夠尊重並接受一切事物的心胸,這樣才能從書籍中儘可能地吸收到有用的東西。雖然,有些書可能真的不那麼有內容,但至少真的得多看個一、兩遍,才能較為公正、客觀地說,嗯,這本書不太適合我啊!

不能帶著偏見去看待世界或他人,同樣也不能帶著偏見去閱讀一本書哩。

yangh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有時候很喜歡某本書,會把那本書反覆讀好幾遍,說不定還感嘆,嘿,這世界上沒有比這本書寫得很更、沒有比這個作者更棒的書哩!
    不過就理性來說,不太可能有「這本書是世界上最棒的」、「這個作者是世界上最棒的」這種事情發生,說起來人類頭腦都差不多,即使我們公認寫出《相對論》的愛因斯坦IQ很高,但並不代表在《相對論》之前或相對論之後沒有更棒的科學理論,或研究物理學的學者只要懂《相對論》就夠了而不必注意其他科學家的理論。
    同理人文學科,不論是文學、歷史、經濟、政治,當然也沒有最棒的書或最好的作者。閱讀這件事是一輩子的事,我們當然也不能一輩子只欣賞一本書或一個作者而已。我們可以從這本書、這個作者為中心去進行延伸閱讀,開拓自己的閱讀視野、豐富自己的生命及思想。
    舉例來說,我如果很喜歡德國現象學家胡塞爾(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的《邏輯研究》這本書,那麼我也應該找到他的《純粹現象學通論》、《內時間意識現象學》、《第一哲學》的相關著作來讀,因為都是同一個作者寫的嘛!其思想一定有先後的啟發或影響,而胡塞爾是現象學的開山祖師,受到他影響的現象學家們如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茵加登(R. Ingarden)等人的著作也可能值得一讀。還有受到胡塞爾影響的沙特(Jean-Paul Sartre)、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伽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等人著作也值得一讀。
    甚至胡塞爾的老師弗朗茲•布倫塔諾(Franz Clemens Honoratus Hermann Brentano)也留下了不少著作,可以讓我們一窺啟發現象學哲學的思考理路。
    而小說家村上春樹寫了不少小說,也經常在小說裡引用翻譯小說的書目或對話,例如廣為人知的費茲傑羅《大亨小傳》,還有托瑪斯.曼《魔山》、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杜斯妥也夫斯基《卡拉馬助夫兄弟們》……這些作品或多或少都影響了村上春樹的創作思想。而這些書都是非常值得一讀的世界名著。
    所以欣賞一本書或一個作者並不是就非得成為這本書或作者的「親衛軍」或非得像對待婚姻那樣忠誠地「誓死只愛這本書」,這樣只會讓我們的視野變得狹隘。我們可以藉由一本書、作者生平背景或思考方式的這些線索,讓我們依循線索去找到其他也不錯或更好的書籍。
    而且因為這是由我們喜歡的作者所延伸出來的書單,因此很可能書本的內容或風格也符合我們的喜好,這真的是一種擴張自己閱讀視角的不錯方式喔!

 

 

 

yangh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因為聯繫文藝營活動工作而相識的高中生偶爾會在網路上聊天,有一次她問我,誒,老師,我有時都沒辦法提起精神好好讀書,擔心這樣下去大學會考不好,怎麼辦?你有什麼好方法嗎?
    一開始我半開玩笑的回應,我是領有國際證照的催眠師(我有NGH和AAH的催眠師證照),我可以幫你催眠讓你用功讀書……
    當然啦,「用功讀書」這種事並不需要催眠也能夠做到,有明確的目的和動機,例如明天要考數學啦……一般正常學生今晚可能無論如何都會好好用功算數學。
    可是有時的確即使有明確的目的和動機,例如明年要考大學考試或研究所考試,對於是否可以獲得理想成績總覺得忐忑不安或機會渺茫,然後就根本放棄好好讀書準備考試這件事,會花很多時間上網、看電視,也會經常和朋友出去玩,或者編織毛線圍巾或烹飪好吃的東西……總之,就是很難把心思用在讀書上。

    關於這種已經有了對讀書「明確目的」和「動機」卻提不起幹勁,沒辦法把心思用在讀書上的人,其實「催眠」多少有點幫助,當然不是很嚴肅地去找催眠師下什麼催眠指令,而是「自我催眠」--

    給自己一個關於閱讀的「心靈暗示」,改變自己對於讀書學習的心態。

    例如大家都知道孔子是非常好學的人,他讀書讀到「韋編三絕」,他自言學習的心態是「學如不及,猶恐失之。」他想像「學習」這件事就像在追趕什麼東西似的,總是怕追不上,追上了又害怕失去它。
    這種「追趕」的心態,就是孔子先生對自己關於學習、閱讀的心靈暗示。我們當然也可以借鏡作為自己學習上的「心靈暗示」,我們甚至也能夠想像我們身後有一頭老虎、獅子或拿棍子的學校老師正在追趕我們,如果我們不好好讀書的話對方就追上我們了。
    也許我們沒有這樣豐富的想像力也沒有關係,那麼就在心底對自己下一個制約--
    坐在書桌前面就想像背下命令要讀半小時的書。
    我得到一種看到書本就一定要讀二十分鐘才放下的病,如果讀不到二十分鐘這本書就會一直黏在手上。

    諸如此類,我們的想像力可以幫我們找到屬於自己的「心靈暗示」,讓我們能夠改變讀書的心態,提起幹勁好好讀書。
    至於那個打算考北部國立大學的高中女生,我詢問過她在學校的成績,差不多可能考上北部國立大學的程度--就是這樣所以沒什麼想積極讀書的幹勁吧?
    所以我建議她,想像自己目前的成績考大學時會還差20級分,那會不會緊張?
    她說會。
    我說,那就這樣想像吧。用這樣的「心靈暗示」營造一種緊張感,讓自己為了那20級分的差距好好積極地努力唸書呀 !(笑)

 

 

yangh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我們國、高中時代得準備升學考試的時候,我們早就習慣用反覆的閱讀方式、注意書本細節的閱讀方式來學習知識。

 

   「因為明天要考試啊!因為不好好讀書的話,會考不上好的學校……」,所以我們大概會拿著筆在書本上劃重點,反覆背誦記憶,事實上,只要這麼做大致上就可以把國文、歷史、地理這類文科需要記憶背誦的東西記下來,而且考試也能夠拿到符合自己預期的成績。

   但是現在問我們,嘿,請問一下高中歷史、地理在學什麼啊?

   仔細思索的結果,我們大概會支支吾吾地說,就是台灣歷史、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就是學些地理、交通、氣候和礦產之類的東西。或者乾脆說,哎唷,那種東西考試完就還給老師了,那是很久以前的事啦!

   事實上因為國文、歷史或地理這類的考試題目,都是零碎地就單一觀念或重點出題,因此只要注意細節的「零碎閱讀」,不需要整理出關於這門學科整個大的脈絡就能夠考試得到理想的成績。

   舉例來說,歷史學家可能說學習歷史可以「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藉由研習歷史,可以從朝代興亡、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和脈絡去鑑古知今。所以關於「唐代玄武門之變」可以讓我們從李世民在玄武門殺害其兄弟太子建成、齊王元吉的史實,追溯其脈絡,思考兄弟鬩牆、家族紛爭的前因後果,更進一步思考自己如何去評價「玄武門之變」、思考李世民在這事件當中的功過。然後從研究這樣的歷史讓自己有所收穫。

   但我們國、高中的歷史老師和考試題目,只要求我們記得有「玄武門之變」這件事就可以了,並不需要我們去真正瞭解歷史事件的脈絡。由於為了應付考試的學習,不一定需要深究學問的結構脈絡,所以即使我們考試得到理想的分數,但這門學科對我們人生幫助還是非常有限--

 

   讀書,得瞭解一本書的結構脈絡,才能夠掌握這本書的思想理路哩!

 

   所以即使反覆用功地閱讀一本書,沒有去瞭解這本書的結構脈絡,很難說我們確實讀懂了這本書。因此讀一本書,得問自己看看,究竟自己只是想要讀懂書本的一部份還是想讀懂整本書?(當然有時候我們只需要讀懂書籍的一部份就可以了,像我們使用電腦時,大多數人也都只是使用電腦的一部份功能,打電腦遊戲、文書處理或看影片。讀書當然也可以只想弄懂這本書的一部份……)

 

   如果我們決定真的好好讀懂一本書,讀完以後得問自己,這本書的章節為什麼這樣安排?

   所謂章節,就是這本書的大綱、結構脈絡,如果我們能夠分析並敘述這本書的結構,那麼差不多就能提綱挈領地回憶並分析出這本書的大致內容了。因此,讀完一本書,自己能不能在腦袋裡好好地說出這本書的章節脈絡出來,就是我們是不是真的有完整吸收這本書內容的基本要求。

   當然想完整地背誦一本書的章節目錄,對於一般人來說還是超級困難的事,不過當我們讀完一本書時,如果能夠在腦袋裡整擬出這本書四、五點簡單的大綱,我想由這簡單的綱要就能夠讓我們抓到整本書的主旨和內容啦。

 

 

 

yangh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讀碩士的時候,學位論文研究的主題是詩經,當時修了一門必修課程,輪到我口頭報告的時候,我援引了蠻多書目來說明關於「詩經」的某一個議題並覺得自己報告得還不錯哩!
    不過當時開那門課的老師潑了我一桶對我說:「誒,你所引用的書都有問題,對於『詩經研究』來說,不是非常有公信力的書,這樣會讓你的研究思想偏差,你得去找你指導教授,請他開書單給你,重新好好把相關的書籍讀過再說……」

    後來我並沒有去找我的指導教授請教書單,不過多年以後,我也大致上知道到底什麼書比較專業、什麼書對於「詩經研究」是比較有公信力、可靠度的資料。我怎麼會知道哪些書比較好呢?
    很關鍵的原因就是「多閱讀」。
    「多閱讀」自然就懂得挑選什麼是好書,什麼是「可以信賴的書」。
    「多閱讀」是增加自己見識的方法,但還是稍微有一些技巧的,假設我現在對於「園藝盆栽」有興趣,我們到書店或圖書館去找相關的書,通常同一類主題的書都會放在鄰近的書架上。
    我們除了閱讀自己覺得有興趣而且內容豐富的書以外,觀察哪家出版社出版的也可以是我們評判的標準。
    出版過很多書籍的大出版社的出書標準自然會稍微嚴謹些,然而是不是這方面領域專業的出版社也可以是我們考量要不要購買或閱讀這本書的原因。

例如:
若專出漫畫的出版社,突然出了一本「園藝盆栽」主題的圖文書,那麼這本書的重點可能是在「漫畫趣味」,而非「園藝本身」……

另外「作者簡介」可以知道作者是不是有「園藝盆栽」的相關背景,是園藝系教授、花藝業者或者著書立說數十年的專家?或者只是偶爾對園藝有興趣的文學作家隨手而寫的東西。這也可以是我們考量這本書的專業度。

    最後還有稍微專業一點的從「引用」來發現更具可靠度的書籍,例如大家作文時都會引用孔子的話,那麼孔子就很重要。那麼……如果很多「園藝盆栽」主題的書都引用了某某專家的說法,那麼代表這個某某專家在這方面可能是權威,我們或許可以去找某某專家的著作來讀,這樣的方式可以開拓我們的閱讀視野也可以讓我們讀到更有權威、更具公信力的書。
在我們現在印刷方便,全臺灣每個月出版的書大概比偏遠地方國小全校的學童還多,怎麼樣找到值得閱讀的好書,還真需要一點點技巧呢!

 

 

yangh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楊寒談讀書)〈為什麼要讀哲學?〉

 

   讀書可以是為自己腦袋充電的進修,也可以是休閒娛樂。

 

   然而有時候稍微讀一點哲學的書是對自己很棒的事。

可是為什麼要讀哲學呢?

以「刻板印象」來說,哲學是很枯燥的東西,沒有趣味,我在碩班時認識了一個哲學系的朋友,就是說話不時把尼采、黑格爾掛在嘴邊,所有的話語彷彿都需要邏輯驗證,這樣的哲學當然令人避之唯恐不及。

   不過「哲學」對我來說,只是看待世界,思考生命的一門學問。不論中國哲學或西方哲學都是這個樣子。

   我記得我還沒讀大學的時候,我經常會煩惱一些少年的問題,例如,嘿,人為什麼活著呢?人為什麼要努力讀書?為什麼要像不會流汗的螞蟻那樣辛勞工作呢?人相對於宇宙來說好渺小喔!

   我想說不定有人失戀的時候,也會自暴自棄地想,嘿,人為什麼活著?

   不過當我在大學中文系裡讀了「中國哲學史」以後,很多煩惱彷彿夏天的時候打開冰箱那種感覺,煩躁感不見了,鬱悶不見了。

   的確是這個樣子。

哲學家花了一生思索出來的答案,我們只要閱讀哲學的書籍就能知道他們為我們思索出來的答案,這不是很棒嗎?

 

西方哲學家擅長邏輯思考,理性地看待人際關係和分析世界,閱讀西方哲學可以讓我們學習對世界或各種事情能夠理性思索並分析怎麼做才是對我們來說最正確的方式。

中國哲學也很棒哩!

舉例來說,在我很年輕的時候,也喜歡寫作投稿,但經常被報章雜誌退稿(唔,現在偶爾還是會被退稿啦……),那時候我就想起孔子說過:「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這段「反求諸己」的典故,君子做任何事都會自我要求,小人只會要求別人。說起投稿被退稿這件事,大概是因為自己寫不好,得要求自己更努力……而不能怪編輯討厭自己。

而且啊,「反求諸己」這句話,對於戀愛也用得上哩!

不能指責怪對方不喜歡自己,而應該先期許自己能夠做到值得對方欽羨愛慕的人。

 

不論中國哲學或西方哲學,如果我們能稍微讀一些,刺激自己思考一些,我想能夠幫助我們生活得更愉快、更好才是。

因為那些像貓頭鷹一樣努力思考的哲學家們,為我們思考了關於這世界、關於人生--許多很棒的答案。

 

 

 

yangh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楊寒談讀書)〈為什麼要讀文學?〉

 

   說到為什麼要讀文學,文學這種東西不就是會寫文字的人舞文弄墨,刻意用文字感嘆些什麼或歌詠愛情之類的東西嗎?

   當然如果這麼說的話,有自覺人會覺得這應該是「刻板印象」,就像我們對於任何我們不懂的學問的印象,反正不懂那些學問我們也可以生活下去,所以,就會稍微起了輕視之心。

   好啦,那撇開什麼「刻板印象」而言,為什麼要讀文學

   正確地說,為什麼要在休閒時間不去做其他的事,而要讀文學作品,把閱讀文學作品作為一種休閒娛樂或打發時間用的嗜好?

   這樣的嗜好比起看電視、看卡通或漫畫、打電動或聽音樂有任何值得去培養的價值嗎?

   嘿,「文學」這種東西,大抵上就是新詩、散文、小說之類的東西吧,如果更嚴謹的文學教授大概有更嚴肅的看法,不過正如村上春樹說過,嚴肅本身不一定接近事實,就當成「文學=新詩、散文、小說」好了。

   這樣的文學,是作家觀察、感受、想像這個世界(世界的風景,人際互動,情感種種內容)並且用文字表現出來的東西,即使詩人寫一個句子、小說家寫一個故事,那應該都包含:

 

一、觀察

二、感受

三、想像

四、敘述

 

我們在閱讀文學作品的時候,是跟隨著作家的文字重複「觀察、感受、想像、和敘述」的創作過程,我們可以發現作家怎麼觀察這世界、感受這世界、想像這世界,並且發現作家如何用文字巧妙而精準地表現出來,我們可以藉由閱讀文學作品培養自己「觀察、感受、想像、敘述」的能力。

   其實啊,說起來,當然看電視、電影或卡通,也能夠更直接、更具體的感受到創作者觀察、感受、想像或畫面敘述的能力,但我們最經常使用的還是語言文字這樣的敘述表達工具,因此閱讀文學作品自然對於我們敘述或表達有很大的幫助。

   而且正如我們看《哈利波特》電影和小說時,我們會發現看電影時是電影導演帶著我們進入那樣奇幻的情境中,閱讀小說時卻得由我們自己透過文字去想像,看電影比較輕鬆,但真正能刺激並訓練我們想像能力的,是「閱讀文字」這件事。

   所以啦,為什麼在休閒時候可以選擇閱讀文學作品?

   因為可以一邊休閒娛樂,一邊藉由閱讀訓練自己「觀察、感受、想像」和文字語言敘述的能力,這不是很棒的事嗎?

   閱讀文學作品是很好的休閒活動呢。

 

 

 

yangh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