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論語》孔子勸弟子學詩的時候,告訴門人學詩的功用:

小子何莫學乎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

這段文字說明了孔子認為詩的用途是可以興發情感,可以觀察社會風俗,可以藉由詩溝通思想而和睦相處,可以藉由詩批評時政,也能夠藉由學詩懂得孝敬父母,侍奉君王。
    當然啦!這是孔子那個時代認為「詩」所能達到的功用。在《左傳》裡頭,我們可以看到春秋時代的外交官引用《詩》作為外交語言,臣子用《詩》來勸諫君王。
《詩》在當時是有非常實際的社會功用,孔子還說過:「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孔子認為學好《詩》就應該能夠治理國家、出使他國。因此孔子鼓勵徒弟好好學《詩》。

講了這麼多,孔子也會從「詩用途」的角度來鼓勵學生學習。
而我們當然也可以從「讀書有什麼用?」的「書用途」來增加自己閱讀的企圖?
而「讀書有什麼用?」
當然對自己拋出「讀書有什麼用?」這樣的問題時,還得先確定到底所謂的「讀書」指的是以下三者的哪一種:

一、    在學校求學
二、    泛指各種書籍
三、    某本特定書籍

讀書當然應該有用的,所以在人類有文明以來,讀書的行為在大多時候都是被鼓勵的。但在這裡我沒有特別想要分析以上三種「讀書情況」究竟對我們有什麼幫助,因為「讀書」是自己的事,藉由閱讀所獲得的思考及學問是不是對自己的生命有幫助,大概只有自己最清楚。
我想提出的是「建立自己的『書用途』觀念」,由自己來告訴自己,讀這本書、讀那本書有什麼用?

可是我想像如果我拿某一本書(或教科書)去問我的學生說,嘿,這讀這本書有什麼用?
很可能立刻就會獲得「考試可能會考」、「應該很有用」、「沒有用」之類這樣的答案。但這樣不經思考而立即獲得的答案,不是最好的答案。
當我們想要一本書或者在書店裡選擇是不是購買這本書的時候,我們或許有預期讀了這本書以後有什麼用?
對於一本書的用途,我們大致上可以歸類為五大項:

一、    休閒娛樂
二、    豐富思想
三、    增廣見聞
四、    生活需求
五、    增加專業技能

選擇閱讀某本書籍的時候,我們可以從這五項來判斷讀這本書對我們「有什麼用?」。其實判斷一本書的用途,也就是「作者寫這本書目的」。
所以呢,嘿,可以從「序」或「後記」裡頭找到「作者寫這本書目的」的相關線索,進而去判斷「這本書的詳細功用」。

我們選擇閱讀一本書的「書用途觀念」就可分為三個階段目標:

一、    瞭解作者寫這本書的目的
二、    預期我讀這本書所能達到的效果
三、    短期內讀完這本書之後的收穫

    前面兩個階段是幫助我們判斷是不是應該讀這本書?應該要花多少時間和精神來閱讀這本書?要詳細閱讀還是略讀呢?需不需要一邊閱讀一邊做筆記?
    第三個階段則是檢視自己讀完這本書的收穫,是不是真的如預期達到「閱讀這本書的效果」。
    我想藉由這樣「書用途觀念」的建立,更能幫助我們選擇自己想閱讀的書,能更加確定我們讀完了哪些書會有哪些收穫和成長。
也能持續地讓我們維持閱讀的好習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anghane 的頭像
    yanghane

    劉帝希部落格

    yangh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