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培養沒有目的性的閱讀習慣

 

   一般我們讀書是為了某個特定的目的。

   例如像我有一陣子胖得不得了,於是買了減肥的書……或者在通勤電車上讀書的高中生,為了拿到好成績。

   但這樣的閱讀一點都不快樂,因為有特定閱讀目的的讀者並不懂得從書本上獲得知識、累積智慧的滿足感或喜悅。我想臺灣人多不喜歡讀書(而推說沒時間讀書),有很大的原因就是從小,學校教育、家庭教育都教我們讀書是為了拿高分、為了考到好學校,是有目的的閱讀,因此我們潛意識裡已經把「閱讀=痛苦」劃上等號。

我認識一些在學校教書的朋友,部分中、小學老師也會覺得自己沒時間閱讀,而大專院校老師的閱讀量會稍微高一點,但那些大專院校的老師們很大一部分只是為了寫論文、升等而保持閱讀習慣。

所以,我們得沉重地承認,我們臺灣這個社會,從教育體系裡已經很難讓我們發現閱讀的樂趣,更何況希望學生自主閱讀呢?

想要讓自己多看一點書,得撇開特定的「目的性」來閱讀,就像玩手機遊戲時,我們並不會想到「因為可以運動到手指頭」、「因為可以鍛鍊頭腦」、「因為可以訓練反射神經」之類的目的。

玩手機遊戲的時候,我們只會想到趣味,覺得滿足。

 

閱讀應該也是這樣的,我們得先覺得書本有趣,然後才會稍微開始「積極閱讀點什麼」。

因此,先「毫無目的性」的閱讀很重要。

也就是隨便到圖書館或書店,憑著感覺挑選想要閱讀的書開始。

我們的感覺很可能就是我們的喜好,因為有興趣才會好好讀這方面的書,然後積極閱讀、觸及其他領域的書或更深入這方面的書。

 

如此一來,閱讀習慣就養成了。會像想隨時把手機拿起來玩遊戲或上網那樣,無意識地想隨時拿起書本來閱讀。

但是,我們幹嘛做什麼「沒有目的性的閱讀」,那不是跟「沒有目的性的旅行」一樣,站在台北車站,連不知道要買去花蓮、台東或高雄的車票都不知道,真是夠蠢了。

但「沒有目的性的旅行」,叫做「流浪」,在年輕時候,對世界還沒有僵化的習慣性思維時,用「流浪」的方式可以看到最廣闊的風景,見到年老時旅行無法見到的美好景色。

「沒有目的性的閱讀」則可以讓我們專注於閱讀書本的愉悅和滿足,讓我們發現和感受到手上這本書的意義和價值,至於手上的這本書……假設是孔子的《論語》好了,有什麼價值?

《論語》有什麼價值?

這可不是國文老師說了算,每個讀者應該對於同一本書都有自己獨特而不平凡的見解,這才是人類透過閱讀累積文明的契機。

在書本中發現屬於自己的閱讀意義和價值,在閱讀裡累積自己的生命小文明,這是非常棒的事!

(嘿,別在玩手機遊戲浪費時間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anghane 的頭像
    yanghane

    劉帝希部落格

    yangh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