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新聞報導趙傳拿到「台灣師範大學流行音樂產學應用碩士在職專班」學位,這才讓我發現原來台灣的大學除了音樂系外,還有許多流行音樂相關學系(見https://studio.dimi.tw/archives/5899)。
這讓我想到保守、傳統的中文系對流行文化的看法。
我曾經在大一國文課遇到不少喜歡寫作但不喜歡純文學作品的學生,這類學生他們當然不會讀中文系,發表作品的管道大概也只有網路或某些出版社舉辦的文學獎。
某一年學校召集兼任老師開會時,召集人曾要求各大一國文老師要鼓勵學生踴躍參與校內文學獎,雖然我知道這類會議多半是流於校方政令宣導的場合,學校不可能去傾聽兼任教師的意見,但我仍然舉手發言,說明比起少數喜歡純文學創作的學生,我看見更多中文系以外的學生喜歡通俗文學、類型文學,應該舉辦通俗文學或類型文學的文學獎項來鼓勵中文系以外的學生創作。
召集會議的老師露出「竟然有兼任老師找麻煩」的表情,然後敷衍地回應說學校沒這種經費打發我──好吧,吃虧的是貴校自己的學生,畢竟貴校舉辦這種通俗作品的文學獎對我也沒有好處。
我對中文系教授輕視通俗文學、流行文學印象最深刻的還是我大學母校教授對輕小說的態度。
從前我蠻尊敬那些曾經教過我的老師們,即使在大學畢業很久以後,偶爾仍會攜帶禮物或自己出版的書去拜訪那些老師。
我出版過不少書,詩集、教育類雜文、文學性小說或輕小說,我很樂意將我的書呈獻給老師,請他們指教。
但有一年,其中一個老師用幾乎斥責的語氣對寫小說的我說:「你不要寫那些有的沒的賣錢的東西,你應該寫詩,你應該寫詩留名文學史!」
我很驚訝一個相較年輕的大學、年輕而且注重文學創作的文學科系裡,竟然有老師帶著偏見的眼光看待純文學以外的文學作品。
這讓我反省了過去我讀書時,在中文系所接受到的文學教育──幾乎是偏食的文學教育,也就是老師說「某某作家的作品好」就一定是「某某作家的作品好」、老師說「應該讀某某人的作品」,然後全班同學就會去讀某某人的作品,這造成了狹隘的文學審美觀甚至文學史觀,也就是貴族式、菁英式的文學審美。
從中國文學史來看,沒人可以否認《詩經》的地位,《詩經》大部分的詩最初都是民間文學,是采詩之官採集而來的民間歌謠。
宋詞雖然文人創作,卻是受到外來音樂的影響。
宋代話本、元曲、明清雜劇無一不是民間文學豐富了中國文學的內涵,中文系部分教授們無法否認中國文學史裡的民間文學,卻否定了現代的類型小說、愛情小說、網路小說、輕小說之類一般社會大眾較能接受的創作,這未免也太過奇怪,而這種狹隘的文學審美也多少讓中文系教育越來越僵化,甚至讓大眾覺得「中文系就是讀古書」的刻板印象,也讓文學創作上與通俗文學漸行見遠,變成小眾的娛樂。
在中文系的發展上,或者如音樂系一樣能更開放地接納流行音樂、數位音樂,更能豐富文學的內涵和發展性。

………我是覺得,現在大家看YOUTUBE的時間比看書或文學作品的時間還多啦-_- 

 

 

 

 

arrow
arrow

    yangh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