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資優班》這本書的作者全家搬遷到芬蘭去,寫下孩子在芬蘭受教育的現象。
這本書除了文字外也有圖片,而且作者並非教育人士,因此文字非常生活化,沒有什麼教育理論也淺顯易懂,很適合家中有小孩的父母親閱讀。
閱讀這本書大概會對臺灣教育感到稍微地自卑,為什麼臺灣教育界有那麼多教育學者,但我們的教育仍然感覺到非常亂七八糟。我看見過教育大學裡那些在小學實習的實習老師們得依照大學要求去準備各種精美的評鑑資料來應付「實習成績」成果,到底這《沒有資優班》  樣形式化的教育會讓學生或得多少好處呢
僵化教育思想的上一代(不論政府官員、教育者或家長)培養出僵化教育思想的這一代。大概就只能夠這麼說了吧?
在這本書提到「我們尊重每個獨立自主的個體,因為我們非常需要各種不同的人才。」事實上,這樣主張的確不可能在台灣教育體系下被伸張,首先學校用各種制度限制教師,統一教材,評鑑,網路表單填寫,教案,研習……在這樣「教育不信任教師」的前提下下,老師也只能以「教師不信任學生」去限制學生的學習進程。
這本書裡也提到芬蘭人問:「對老師做評比的意義何在?」
也許評比是有意義的,但在大學裡好教的科系,只教授系上專業科目的教師評比分數永遠比教通識課程的評比分數高,造成優秀的專任老師擔心評比分數過低而不願教授通識科目。也讓學生只在意自己的成績,而不是在意「學習」是為自己負責這件事。
這本書讓我們知道芬蘭的教育制度無疑是比臺灣出色的。但我也不認為直接讓芬蘭的教育學者來主導臺灣教育有效(就像教改失敗那樣),因為家庭教育裡,我們這樣注重「別人目光」(成績)早已經在我們上一代形成。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都需要相互配合啊!
但我仍然覺得這本書非常適合那些主導教育官員和教育學者閱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angh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